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2009-03-23 23:14:14)转载分类:学术论文标签:文化————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深刻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
十七年文学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背景。
决定了它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进而我们又不可忽视其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首先是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描绘了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农民面对国家种种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动,心理也是非常矛盾的,不知所从。
这一阶段的小说同样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它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相联系,如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
至于今,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对于现在的文坛仍然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小说建国初期现实主义成就正文:十七年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
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
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
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因此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植根于当时中国国情以及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共的领袖怀有十分崇拜的心里,国人的思想都是十分的激进,在此期间的文学作品必然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当时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在建国时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们。
这一时期的国人思想十分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此时的文学作品主要的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建国初期,农村的生产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还是比较复杂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农民采取的是不同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在建国后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政策的改变在农村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特殊的十七年里,这必然是会引起许多作家的眼球,而深刻的反映这些社会的状况。
建国初期,可谓新生的国家刚刚建立,先进的政党受到国民的强烈的拥护。
整个国家刚刚摆脱了战争开始步入真正的建设中,一切都是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精神是先进的,激进的。
对于一切的新生事物开始关注,同时也有一些破旧的东西是依然存在的,对于这些落后的破旧的事物将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是每个国民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就是关系自己利益的问题,农民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解脱出来,受封建小农思想的束缚十分严重,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面对这些变化,他们又将作何选择。
这些都是摆在新生的政权面前的突出的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坛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方面往往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甚至就是为了展现一下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歌颂一下自己崇拜的领袖,或者是描写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的变化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志趣等等,这些都是少不了对于现实的反映和阐释。
二.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样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种种矛盾而且也刻画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同的农民形象,虽说十七年文学有其局限性,但是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讲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那么这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呢?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农村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期。
国家的政策正在逐步的影响着整个农村社会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应对以及种种心理变化。
在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必然的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系列公有化运动的开展成为必然,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成为必然。
首先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描绘了当时的乡村自然和生活环境。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风景描写在"十七年"文学中不是太盛行,乡村世界的丰富和美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在一些作家的笔下,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乡村自然景观,感受到乡村世界的自然风貌。
如周立波《山乡巨变》,孙犁《铁木前传》等,就以"新的田园牧歌"和"诗化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秀丽多姿的江南丘陵地带和河北白洋淀地区的自然风景画,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王汶石《风雪之夜》等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勾勒出了各地有特色的自然风情。
作家们对生活景观的描绘要更为具体细致。
它包括乡村的日常劳动场景,如各地方的自然耕作过程,从南方的插秧、收割到北方的播种、扬麦,从北方的采摘棉花到南方的果园修剪,还包括农民的家庭生活和一些地方风俗,以及像乡村夜校、田间休憩、村人乘凉、庆丰收等生活场景,其间穿插了许多的农民口语、乡间传闻和民间故事,动人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着乡村情趣,也渗透出乡村人情世态。
当中的许多作品,如《山乡巨变》、《盖满爹》、《创业史》、《三里湾》、《登记》、《水滴石穿》等,都可以说是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第二,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的刻画了当时不同农民形象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对乡村社会生活描写中,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是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农民形象塑造最丰富的时期,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当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物",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三里湾》中的范登高、"铁算盘"等,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正面农民形象的出现,像《山乡巨变》中的陈大春、盛淑君,《三里湾》中的王金生、王玉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高增万,《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他们不但有体面的外表,而且体现出自信、热忱、乐观、智慧和富于牺牲的精神品格,这在以往文学中是很难看到的。
同时,作家们还展现了复杂的乡村精神世界——对乡村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揭示。
乡村的人际和人情关系,如父子、祖孙关系(如《铁木前传》、《创业史》、《盖满爹》),母女、婆媳关系(如孙犁《正月》、赵树理《三里湾》、《登记》),夫妻、恋人关系(如《山乡巨变》、《李双双》、《三里湾》),邻里关系(如《铁木前传》、康濯《水滴石穿》),亲戚朋友关系(如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等,在不少作品中表现得相当真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密切情感和文化关系,在《创业史》、《山乡巨变》、浩然《艳阳天》、刘绍棠《运河的桨声》等作品中也有准确细致的渲染;农民与集体制度、与各级官员之间相依存又相矛盾的复杂关系,则或显或隐地呈现在《"锻炼锻炼"》、《水滴石穿》、马烽《赖大嫂》、西戎《宋老大进城》等作品中。
再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农村的变化,以及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当时人们的心理变化。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所展现的乡村世界几乎完全是现实的世界,它们反映的是现实中正在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乡村变革,描绘的是正经受着运动考验和进行着变化的各类农民生活。
这一乡村世界与现实的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也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复杂变幻。
可以说,从50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后来的"人民公社",以及其间进行的"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等,都在"十七年"文学的乡村生态世界中留下了或浅或深的印迹。
如:短篇小说《董林和小卡》对土地改革时期“中等收入者”的心态就有难能可贵的独特描述,堪称一篇佳作。
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河南舞阳某村的一对邻居,董林和小卡,自幼就非常要好。
董林有六七十亩地,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已经结婚,人手本来就多,还雇了一个帮工,闹得挺兴旺的;小卡地不多,人又少,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董林的二儿子,日子算是撑着过。
舞阳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小卡是村农会委员;董林担心自己是富农,于是开始提防小卡,小卡对董林的疏远也有些头疼。
村里的地主看透了董林的心思,叫佣人到董林那里去煽风点火:共产党什么也不懂,只要有吃的就当作富农。
董林吓得上了吊,要不是他儿子看见,早就没命了。
地主的造谣更加厉害,村里的几个中农都慌了神。
地主又给董林出主意,要董林卖掉耕牛,让麦地荒着。
董林于是整天大吃大喝,也不下地劳动。
土地法颁布后,董林只划一个富裕中农;他喜出望外,不仅开始下地劳动,还和小卡重归于好。
小说不长,只有一千五百字左右,却一波三折地展示了中原大地土地改革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们微妙的心理状态。
此外很多的作品都深刻的展示了这一方面的强烈的现实性。
再比如,柳青的《创业史》刻画了梁生宝这一个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的形象。
描绘了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代表不同利益的农民的种种心态变化。
三.因政治性的突出而导致了文学的盲从,其现实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乡村世界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主导性,不是完全的乡村自主呈现,正如前文所讲: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乏背离现实的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