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都江堰放水节了纪念李冰,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包括官方祭祀和群众祭祀等。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沿,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接合部的岷江出山口,公元前256年李冰治理岷江,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历史上,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在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这是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

那是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

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

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庙会,又称清明会。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

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

这个仪式就叫"开水"。

唐朝清明节在岷江岸边举行的"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放水节"。

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旧时,大典通常由四川高级官司员主持。

放水前一日,有关人员先到郫县望从祠祭祀望帝、丛帝。

放水之日,仪仗队抬着祭品,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至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随后主祭官朗诵《迎神辞》。

众人肃立,唱《纪念歌》。

歌毕,献花、献锦、献爵、献食。

主祭官读完《祝辞》,与全体祭者向李冰塑像三鞠躬,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砍杩槎放水。

杩槎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

主持都一声令下,"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的杩槎上绑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槎解体倒下,江水顷刻奔涌而出。

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

人们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该俗现仍流行。

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今,都江堰终年均可放水。

但清明节放水的旧制仍是川西人民值得纪念的节日。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放水节砍杩槎活动仍每年如期举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起源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们最重要的资源。

在远古洪荒年代,没有科学知识,每遇洪涝灾害,人们就以为是水神在作怪,为了免除灾难,风调雨顺,就只好祈求虚幻的“水神”,于是古代便出现了“祀水”仪式。

传说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都江堰放水节这类故事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无常,沿江两岸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纯朴厚道的人们每到洪水季节总要捧着三牲到河边“祀水”,一年又一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们。

据说李冰的女儿冰儿,就曾作了“祀水”的牺牲品。

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带领民工,修筑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将“祀水”改为“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祀水”,民国后恢复了“放水节”这一称谓。

“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其盛况尤胜春节。

编辑本段历史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

纪念李冰的活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已无从查考。

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都江堰放水节纪念李冰了。

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郸县,以原庙改招李冰,名祟德庙。

唐太宗时(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

玄宗幸蜀,迟封李冰为“司空相国”。

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

宋太祖赵匡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

伏龙构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

陆放翁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

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

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

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

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

《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

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祭祀规格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删一;箕二、簇二;四、豆四、尊一、爵三、炉一、蹬二”;二郎祭品与冰同。

典礼程序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送神、望燎;告礼成,退。

祝文为:“维神世德,兴利除‘e。

作绷穿江,舟行清宴。

灌溉三郡,沃野千里。

膏破绵络,至今称美。

盐并没开,蜀用以饶。

石人镇立,蜀害以消。

报祟功德,园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

尚给这种祭把规格一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并赐“绩垂保障”额。

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显英王”都江堰放水节,并赐“功昭蜀道”额。

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赐“陆海金堤”额。

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称为川主庙。

“李二郎: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并钦定了祭文。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国封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绩广惠显英王”。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次年加封为“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

清代的祭把规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奏请颁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为:“每年仲春仲秋把龙王,次日记(李)王父子。

牲用少幸,祭列九品。

”每祭由县捐银两,具“猪、羊、烛、富、香、褚以及庶盖”。

1938年,四川省政府颁定《祟祀显英王庙伏龙现典‘礼仪式’》。

编辑本段由来都江堰是当今世界现存年代最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为使岷江之水能长久稳定地滋润成都平原,带领沿岸百姓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都江堰放水节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称"天府"。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放水节,包括官方祭祀和群众祭祀等。

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一年一度,世代相传,其盛况尤胜春节。

每逢放水仪式时,莽号手吹响雄壮的莽号,蓑衣汉子在号声中跳起杩槎舞,戴着傩面具的壮汉摇着风铃跳起祭祀的傩面舞蹈,展现了古蜀文明的浓郁、神秘、古朴…… 在"上善若水"的歌号声中,主祭官和两位陪祭官缓缓步上圣台。

一幅汉朝盛世的祭祀图展现在眼前:祭官戴冲天方冠、披锦绣长袍,端高香绕场祈福,跪拜河神、天地,再上香于巨鼎之中,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祷。

两位陪祭官展开绢帛,主祭官宣读祭文:"李公精神越历史之长河,跨天府之辽阔,浩荡奔流于江河,熠熠生辉于天地……"与此同时,一匹白马从远处江堤沿江飞奔而来,马上的骑士手执令旗高喊"放水哟"直奔到祭台前,将令旗交给主祭官。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的一声号令,几名身着蓑衣的堰工纵身跳上"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岸上十余名堰工拉着另一头拴在"杩槎"上的大绳,拦河"杩槎"散落下来,露出一个缺口,顷刻间,滔滔岷江之水从决口处涌出,向川西平原奔腾而去。

据悉,都江堰放水仪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办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不仅具有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推动、提高都江堰旅游文化品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都江堰放水节这一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将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水文化贯穿始终,以都江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为亮点,通过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用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巨大的轰动效应向游客充分展示古老神秘的都江堰水文化、古蜀文化底蕴,营造出隆重、热烈、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延续。

编辑本段详情活动时段每年清明节,时间:4月4日-10日活动范围都江堰景区活动特色歌舞杂耍,仿古祭祀,参拜神庙。

编辑本段参与游客市民都可自主吃喝娱乐。

以前的清明放水节均由官方主办都江堰放水节,市民、游客大多只能从媒体上间接了解放水概况,而没有机会直接参与。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能近水、亲水,又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今年,除4月4日、5日央视现场直播游客不能亲临现场,从4月6日起所有进入景区的游客都可亲临第一现场,观看放水盛况。

4月5日以后,我们将“放水节”特色文化项目保留下来,持续到5月6日“五.一”黄金周结束。

每日上午11点和下午3点都将举行“仿古祭祀放水仪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古堰之水浩荡奔流的激情,感受古堰悠久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进行规则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都江堰放水节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