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程茜阳胡逸飞江明明李金妮李晴刘金英(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09级三大班)摘要通过随机取样,在2012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
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问卷回收情况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工人35人(10.36%),自由职业者25人(7.40%),在校学生148人(43.79%),务农30人(8.87%)。
2.3.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一般,文化程度及职业背景不同的人群对安乐死了解是不同的,在调查中发现医务工作者及在校学生的了解程度较高,这可能与其所接触的医学伦理等知识有关;选择“只听说过”的49.55%的人群中,有部分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
我们调查员在调查前做了相关知识及资料的解说,受调查者表示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比较忌讳“死”这个话题,所以对安乐死也只是听说过而言,即他们受限于获取安乐死知识的机会。
因此,就目前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而言,讨论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包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
2.4.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的态度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所持有的态度上,我们发现安乐死在我国有较高的支持率,达47.77%,持中立态度的为30.86%,在调查中,受调查者在这个问题中有所顾虑,因为他们考虑到安乐死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而选择中立态度。
2.5.受调查人群性别因素对安乐死态度的影响(2x=10.9 ,P>0.05)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因素不影响对安乐死态度的选择。
2.6.对安乐死态度选择的年龄分布(2x=11.64,P<0.05)由于31岁以上各层次人群的样本容量较少,利用统计学知识把31岁及以上人群合并后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2x=11.64,P<0.05),发现不同年龄对安乐死态度存在差异。
18-30岁的人群在安乐死态度上赞同比例较高,而31岁以上人群在对待安乐死问题上选择反对的比例比另外两个人群要高。
2.7.不同教育程度对安乐死态度没有太大差异,在不同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上,以学生对安乐死持中立态度的较多,工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大,总的来说,教育程度与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影响较小,而对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上则影响较大。
2.8.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持赞同态度的原因统计在赞同的276份问卷中,有75.28%的人认为安乐死是“对人权的尊重,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使患者从长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有62.17%的人认为这是“家属会被病痛所折磨,安乐死是家属从经济和情感中解脱的一种方式”,还有41.2%的人认为安乐死“能节约医疗资源,为其他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当然,还有30.34%的人群认为“安乐死在国外已经合法化,那么在我国也就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确实在临床实际中身患绝症如晚期癌症的患者会有严重的疼痛等难以忍受的症状,临床上镇痛药作用也是有限的,此时选择安乐死即能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来看,大多数人都为自费医疗,即便现在有了居民医保,但也只是报销少部分的费用,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选择消极安乐死确实也是家属从经济情感中解脱的一种形式。
而对于医疗资源的考虑则多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选择。
在表示反对的200份问卷中,有27.5%的人选择“安乐死目前在国内是一种犯罪行为,不能实施”,有54.5%的人选择“安乐死会成为一种杀人工具”,选择“病人积极地选择安乐死会减慢甚至阻碍医学科学发展”的有38.5%,同时,也有48.5%的人群认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丧失斗志,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反对安乐死多数原因主要是考虑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法律、伦理、医学等方面。
当然有部分受调查人群能辩证的看待安乐死问题,在赞同或反对的原因上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们表示欣赏,因为安乐死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问题,只有辩证的予以看待,深入探讨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观点,减少或避免实施安乐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安乐死真正为人类服务。
2.9.在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分析数与对安乐死态度数据基本相近,这表明赞成安乐死与安乐死合法化及反对安乐死与没必要合法化之间的联系。
同时数据也反映出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半数人赞同并要求安乐死合法化。
但还有半数人对此反对或中立,如果将来要实施安乐死合法化,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民意调查,了解人群不赞同或中立的原因,并加以解决或改善,以期望获得更高的赞同率,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10.关于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原因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好的反映了人群认为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原因,其中的一条“我国传统观念不允许”,可以说这是由中国几千年文化所影响决定的,我国文化讲究孝悌之情和生命的宝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伤等,与安乐死一样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还有自愿献血,死后器官捐献等医学社会问题,所以调查中有73.37%的人认为安乐死合法化进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人群也认为社会及政府也不够重视,虽然有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及这个问题,但也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而一些因实施安乐死引发的医疗纠纷反而给安乐死合法化蒙上了阴影;当然安乐死合法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安乐死的直接关心人—家属,他们的意见不同,在不同家庭或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对安乐死持不同态度,在患者身患绝症不可治愈的情况下导致安乐死无法实施;这样安乐死没有了实践性,那么讨论是否要合法化也只能是空谈了。
最后还有17%的人认为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总之,安乐死合法化的路还很长,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都有待整个社会的参与解决。
2.11.关于假如自己或亲人病入膏肓,无治愈希望,每天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时,对安乐死选择分析△自己是安乐死实施对象时对安乐死的态度(313人回答此问题)△亲人是安乐死实施对象是的态度(305人回答此问题)调查中发现,人们选择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条件与医疗条件的影响,如果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或者医疗保障,患者可能不会选择安乐死,当然还与医疗水平有很大关系。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群选择安乐死的还是较高的,特别是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时,而为亲人身患不治之症时,主动建议的支持率较低,这比较符合我们的常理,“不建议但支持其决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并且有较好的法规加以规范,安乐死还是受大家赞成的,这些数据也能说明安乐死合法化后在医学领域中有较强的实践性。
3.讨论安乐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有悖于我们的传统生命观,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人们都承认安乐死涉及多个领域,与各学科都存在联系,调查显示有45.51%的人认为安乐死涉及法律问题,67.07%的人认为它是伦理问题,认为它涉及医学、社会问题的为50%左右,当然,还有9.58%的人认为安乐死还涉及哲学问题。
因此,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立法都不能草率行事,而应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看待。
安乐死是指在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许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
在安乐死的分类上按患者的意愿为标准可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是指意识清楚,有行为能力的病人自由表达或者曾经意识清楚的病人曾表达安乐死愿望的安乐死。
无意愿安乐死是指被实施安乐死的患者无法表明是否选择安乐死的意愿,而其家属或监护人代为决定实施安乐死。
按行为分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积极安乐死是指鉴于病人治愈无望,应病人请求,医务人员通过主动作为如注射药物等促使病人死亡;消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应病人请求,不在给予积极治疗,而仅仅给予减轻痛苦的治疗,等待期安然离去。
相比较而言,人们对于被动安乐死更易于采取宽容和谅解态度。
消极安乐死在医疗实践中早有实施并一直存在,以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而积极安乐死争议很大,与“他杀”有时在法律上很难界定,难以为法律和道德所接受。
我们调查了人群“如果亲人与医生私下达成协议,并让医生为其实施安乐死,而您不知情,您是否会起诉此医生”,这即为一种积极安乐死,结果表明有19.68%的人选择起诉医生,有48.99%的不会起诉,还有31.43%的人表示难以决定。
以上数据表明积极安乐死还是不太为人们所接受的。
调查数据显示有47.77%的人赞同安乐死,说明安乐死在我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比较高的支持率并不能说明我国已具备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因为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道德素质尚不能为安乐死提供伦理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受调查人群有此顾虑,担心安乐死被滥用,特别是在一些生活条件比较简陋的地府,一些晚期病人及家属同意并请求安乐死不是因为痛苦而是贫困,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经济条件优越而主动请求安乐死的病人,所以安乐死必须还要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免患者因经济压力而被迫选择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