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学生能自主观察出长方体、正方体、球从三个面看到各是什么样的。
但对于练一练第三题部分学生想象不出对面是什么图形,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拿一个长方体做上标记动手做一做,剪一剪,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能力。
二、加减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3、在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准备:奥运录像片段或相应的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反思:新授之前,有的学生能写出连加竖式的格式,有的学生写成两个竖式,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连加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因此在教学开始时,便通过一个动画很好地复习了这部分内容。
随后又通过一个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发现、掌握运算顺序。
新授之前,学生把连减的格式迁移到加减混合,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加减混合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反思: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上节课基本相同,就是多出一项有的孩子总忘记括号。
尤其是算式类似,就差一个括号这类题,错误率更高,这就更考验孩子们的细心与耐心,当然也考验老师的耐心与正确引导。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应用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
反思:一、加强计算的练习,提高正确率,二、教学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五课时套圈游戏教学目标:1、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2、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卡片或模型、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教学重点: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以套圈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都能说出套中哪两个得分最高,套中哪两个得分最低,但对于开放性的不知道第三次的得分,来估计谁得分最高,谁最低,学生有难度,想不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考虑全面。
三表内乘法(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的意义。
2、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教学过程:加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设计:学生会列乘法算式了,但对“几个几”的理解困难,需看图让学生多说一说这幅图表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表示的意思。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摆花片、摆三角形等数学学习活动,经历2、3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2、3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摆正方形的数学学习活动,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和编儿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口诀,大部分学生自己能探索出4的口诀。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在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白当乘数每增加1时积就会增加5,另外还让学生掌握如果哪句口诀忘了怎么办,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5的口诀。
第六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难点:口诀的应用教学设计:生自己能探索出6的口诀,体会成功的喜悦。
个别学生在书写口诀时容易把中间的十落了。
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有关加碱及乘法的综合练习。
3、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正确进行有关加减及乘法的综合练习。
难点: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意识。
教学设计:大部分学生能发现第一盘水饺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计算,第二盘加数相同所以能用乘法计算,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概念。
四角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准备:小棒、直尺、活动角材料。
教学设计:理解,也能够画出来。
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如何画角,需要学生们牢记。
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3、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拨一个角,其他同学逐个判断并说明理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在制作直角时,做出的直角并不是很规范,没有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评价。
学生画出的角不是很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五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亲身体会任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会动手平均分成几份。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份是多少要用除法去计算。
知道了除法算式怎么读、写。
注意强调读法当中是“除以”。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