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社会

1.什么是小康社会?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

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

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

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全面小康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

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

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

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

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

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

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

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建设内涵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时间内涵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空间内涵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质量内涵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所属范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性要求,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实现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

我们使用含有外生技术并包含人力资本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分别对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等变量进行分析测算,最后将数据代入到模型之中,得到中国未来18年的经济增长率,说明从人均GDP数量方面看,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没有问题。

内容要求全面小康是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

调控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主要措施有两个:(1)分配起点的调控。

包括大力加强教育;逐步打破垄断,尽可能让各行业公平竞争,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2)分配结果的调控: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建立税收综合调控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城镇和农村贫困人群的大面积产生;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来源,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保障;加大税式支出力度,扶持和鼓励再就业,从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积极的税收扶持,税收扶持还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增强税收的再分配调节功效,促进地区平等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优化与工业相比较,我国的服务业在数额和比重两个方面,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从我国国情出发,服务业发展应该得到特别重视,这是因为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行业。

对就业的贡献突出。

按照增长能力、吸纳就业的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衡量和测度了服务业的一些主要部门,研究表明,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如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都是吸纳就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也是具有高速增长潜力的产业,这些产业较快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服务业的发展和水平提升,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即使我国的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如果在流通领域中缺乏效率,其竞争力就要大打折扣。

制造业要继续提升竞争力,就需要有达到国际水平的各种服务业的高效服务,包括高效的物流系统、良好的金融服务、国际标准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等。

支持体系财政体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改革主要表现在中央地方间收入划分和税制改革方面,政府支出改革相对滞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投入难点在于农村。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关系到总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

R&D投入是国际通行的用于反映一国科技投入的指标。

中国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对R&D投入比例逐年递减。

在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过多地依赖企业的R&D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R&D投入,才能有助于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的健康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同时具有地域性,富裕省份的平均健康结果较好。

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在5%-7%,中国只有2%。

如同政府教育投入一样,中国要通过管理级次的提高,来实现全国医疗卫生的起码的公平性。

金融体系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仅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稍偏上水平。

但在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金融监管效率趋于弱化、调控手段仍显落后等挑战。

发挥金融对工业化的支持作用,不应该着眼于金融总量的供给和扩张,而应该考虑从金融结构的调整方面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为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结构性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