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个体行为动力分析pp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有哪些分类? 2. 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有哪些?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 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该理论对个 人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分析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4. 评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引功能 维持和加强功能
二、动机的类型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三、动机与需要、诱因
(一)动机产生的条件
公共心理学
心理学院 张媛 博士
思考一下: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是什么引发我们 做这件事情? 如 参加一项比赛时 荣誉感
追求成功
第九章 个体行为动力分析
第一节 需 要 第二节 动 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需 要
个体行为模式 什么是需要 需要的种类 需要理论及其应用
一、个体行为模式
需 要 未 满 足 心 理 紧 张 动 机 目 标 导 向 目 标 行 为 需 要 满 足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弗洛姆的需要理论 (E.Fromm)
第二节 动 机
动机概述 动机的类型 动机的冲突与解决
一、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自 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 (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 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 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即动 机。
反 馈
图9-1
需要、 需要、动机与行为关系图
二、什么是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 足的心理倾向。
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 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 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二)需要的特征
第三节 动机理论及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应用 归因理论及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应用
一、成就动机理论及应用
(一)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 取得成功的动机。 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二)成就动机理论
1.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人格中非常稳定的 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 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 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工作 学习非常积极,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 境影响,充分利用时间,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一)定义
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 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 盾心理。
(二)表现方式
双趋式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 式动机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四、动机的冲突与解决
(三)分类
按照动机冲突的性质和内容,动机冲突可 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原则性动机冲突是指个人愿望与社会道 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是指与社会道德标准 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 冲突。
(二)成就动机理论
2.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3大因素:一 是成功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 二是在某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三 是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Ms)。这3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其结果使个 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
如何解决动机冲突
首先,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 种动机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目 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 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
如何解决动机冲突
其次,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 过程中,必须做到当机立断, 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以 免贻误了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
如何解决动机冲突
最后,动机决策作出后,要严 格地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 行为方向,正确解决好主次矛 盾,学会取舍,圆满地完成任 务。
需要理论及其观点
基本观点
该理论把需要满足与激励联系起来,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 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该理论将需要划分为3个层次,即生存需要(Existence)、关 系需要(Relatedness)与成长需要(Growth)。 该理论通过利用主题统觉测验(TAT)及其他工具发现,在人 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就会出现3种重要需要:成就需要、社 交需要及权力需要。 该理论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源泉,每个个体都有自己 需要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多种需要分类的方法并列举了20多 种需要。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 该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5种基本需要:①关联 需要②超越需要③寻根需要④认同需要⑤定向需要
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无限性 相关性 重复性 竞争性
三、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间接需要与直接需要
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 要,它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具体的需要。
四、需要理论及其应用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二、归因理论及应用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和控制 环境这两种需要,而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 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 测人们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一般情况下, 人们的行为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一 是个人归因。
二、归因理论及应用
在海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布特把人的 归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归因,这类归因者 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左右环境,失败或成功都 是由于自己的内在原因造成的;另一类是外 归因,这类归因者认为自己无力左右周围环 境,失败或成功都是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
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1-10 你的自我效能感很低,甚至有点自卑,建议 经常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是行的,正确地对待自己 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欣赏自己。 10-20 你的自我效能感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 足,找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 20-30 你的自我效能感较高。 30-40 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高,但要注意正确看 待自己的缺点。
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二 :内在条件和 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后者是诱因。
• 需要时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是动机产生的基 础。 • 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即能满足个体需 要的外部刺激。
三、动机与需要、诱因
(二)动机与行为
1. 动机与行为的非对应性 2. 动机与行为的社会效果 3. 动机与行为效率
四、动机的冲突与解决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每个描述后 有四个选项,请根据真实情况,选择最符 合您的情况。 完全不符合 1 1分 基本符合 2分 多数符合 3分 完全符合 4分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 的难题。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 问题的能力。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 如。
三、自我效能理论及应用
(一)背景介绍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 拉提出来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 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 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 (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三、自我效能理论及应用
(二)主要观点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 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 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 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 即期待。
高 级 需 要
自我实现 的洛需要层次 结构图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其它有关需要的理论
表9-1
需要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F.Herzbery)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C.P.Alderfer)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D.C.Mcclelland) 默瑞的需要理论 (H.A.Murray)
二、归因理论及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剖析了传统动机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对行为结 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因素分析。他把归因 分为3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 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二、归因理论及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等实际工 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一,该理论有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学生学习 成绩与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改 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第二,该理论可以依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 的学习动机。 第三,归因训练和教师期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 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