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练习(1)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练习(1)

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课后练习(1)
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B、思知止以安人
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
C、谨拜表以闻
D、无以终余年
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⑥
6.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7.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
⑺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⑼而母,婢也⑽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⑾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⑿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A.⑴⑻|⑵⑸|⑶⑾|⑷⑽|⑹⑼|⑺⑿ B.⑴⑺|⑵⑿|⑶⑻|⑷⑽|⑸⑹|⑼⑾C.⑴⑻|⑵⑺|⑶⑸|⑷⑹|⑼⑾|⑽⑿ D.⑴⑺|⑵⑻|⑶⑼|⑷⑽|⑸⑹|⑾⑿9.下列句申加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辞:言辞,文辞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方:才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非:除了,除……以外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度:制度,法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
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发:发出,送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
10.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A、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于……之下B、使动用法,使……安宁C、使动用法,使……快乐D、使动用法,使……端正
2.答案: C
解析: A、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意动用法,以……为老师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D、意动用法,以……为奇怪,认为……壮美(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3.答案: B
解析: A、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数词作动词,统一C、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4.答案: B
解析: A、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B、名词作动词,祝寿C、使动用法,使……知道D、使动用法,使……结束
5.答案: D
解析:(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

5是,表判断)
6.答案: D
解析: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7.答案: C
解析: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8.答案: D
解析:表并列|表转折|代词,“你”|表因果|表顺承|表假设
9.答案: B
解析: A辞:托辞、借口,C度:限度,D发:派遣,盖:因为,由于,连词,表原因10.答案: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