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情反馈试题(一 )(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情反馈试题(一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部学情反馈(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2.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3.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4.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5.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

”(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

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6.《欧洲瓷器史》第一章写道:“(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7.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8.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

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

该材料说明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C.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9.《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10.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11.《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鼓励对外贸易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12.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13.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1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B.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15.“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外贸收入 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C.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6.“(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17.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18.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19.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20.“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B.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C.出现了市舶使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21.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22.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

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

这反映出当时: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2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2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25.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26.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

这反映了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28.“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7.下表是《1840~1894年我国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这一现象不能反映的信息是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民族工业产生途径多样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D.民族资本的来源多元化29.中华民国初期,在“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上,写有“爱国诸君,请用国货”的字样。

作为直接证据,它不可能用于研究A.民主共和的社会思潮 B.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C.北京民族工业发展史 D.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30.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31.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粉碎了日本的经济侵略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D.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32.19世纪70年代,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