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关键词 (1)1 序言 (1)2 四大发明的产生 (1)3 李约瑟之谜 (2)3.1李约瑟之谜的概述 (2)3.2我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3)3.2.1技术发明方式没有转变 (3)3.2.2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的束缚 (3)3.2.3思维方式的影响 (4)3.2.4没有遵行“比较优势”战略 (4)4 我国科技兴衰的思考 (5)4.1增强创新精神 (5)4.2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5)4.3遵循比较优势策略 (5)5 结语 (5)参考文献 (6)四大发明与科技技术创新的思考摘要: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精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为什么我国近代科学却基本上是一篇空白呢?本文通过对四大发明产生的分析,引用了李约瑟之谜,深刻阐述和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并探索了其产生的种种不同的原因,最终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可行性策略,将科技创新推到了一定的高度。
关键词:四大发明;科学技术;李约瑟之谜;创新1 序言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在前现代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让人叹为观止。
许多有着重大意义的、划时代的客需及时,都是我国最早发明和最早使用的。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四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它们对于整个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将其看作是加速了西方从黑暗时代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重要的发明,这四大发明都源于中国。
李约瑟博士及其合作者的不朽著作中所记载的证据,也强有力地说明,除了最近的二或三个世纪之外,历史上我国在绝大多数主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
在这段历史上,我国的的确确有一个非常辉煌灿烂的开端,我国的创造力一直延续并保持了好几千年。
2 四大发明的产生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经济最繁荣的国家。
特别是在9世纪后随着大量人口逐渐从干旱的北方迁移到多雨潮湿的长江以南,牛耕轮作等新的生产技术的发明使垦荒日增,11世纪初又从越南引进新的水稻高产品种,并伴随相应的耕作制度和农具创新,迄至13世纪中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农业的高剩余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和资金。
中国工业自汉代即有较大发展,宋代则达高峰。
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工人或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偶然发现,我国人多,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多,因此,在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上占有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在前现代社会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并且,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工业革命前以工匠和农民的经验为主要来源的技术发明,是生产过程的副产品,而非发明者有意识的、具有经济动机的活动的结果。
其创新主要依据经验对现有技术作小修正而产生。
从概率的意义上,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越大,各类发明者“试错和改错”的实践经验越多,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速度就越快,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中国的土地和其他地方的大河流域相比并不是最为肥沃的,但是,地形西高东低,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集中在光热条件好的3-10月, 使得中国的土地在适合的工具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种植可以供养人口数量较多的高产粮食作物,因此,中国的人口总量自古以来一直远高于欧洲,这种人口数量使得中国在技术发明上具有优势,中国古代官员的流动,农书的印发和产品和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流通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则间接加速了新技术扩散。
8-12世纪,中国人口从较为干旱的北方大规模南迁到湿润多雨的南方,相应的交通工具从马变为船,合适粮食品种从高粱、小米转为高产的水稻,合适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随之改变,导致这段时间里较快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中国因此维持了一千多年的领先于西方和世界各个文明的地位。
3 李约瑟之谜3.1李约瑟之谜的概述可是,尽管中国早期在科学、技术和制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却并没有再往前迈进。
因而,当17世纪后西方的进步加快之后,中国就远远落后了。
1839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的炮舰打破了火药发明国度的大门,西方技术上的优势给中国带来了屈辱的冲击。
自此以后,中国就一直被光荣的历史回忆和现实落后的屈辱所困扰。
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中写道:“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1)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2)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对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作出真正的解释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和欧洲关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与停滞的历史模式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出一条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3.2我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3.2.1技术发明方式没有转变不管在前现代社会或是现代社会技术发明的机制本质上都是依靠“试错和改错”。
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不管是在中国或是西方世界,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来自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工匠或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偶然的偏离常规方式的试错的结果而发现;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首先转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和改错”的实验的结果,到了19世纪以后,发明家的实验则更进一步转为在现代科学引领下的实验。
但是我国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避免地终将趋于停滞。
而欧洲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人口规模相对中国为小,工匠和农民的数量和相伴随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也相对较少,因而在前现代社会的经验型技术创新中处于劣势。
但是在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后,实验方法被广泛运用,“试错和改错”的次数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生产实践,因而大大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到19世纪中叶,科学已在技术发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技术发明遭遇到瓶颈时,能够经由基础科学研究的努力,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打破技术发明的瓶颈,扩展新技术发明的空间,而使得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成为可能。
真正使得中国从宋朝以来的长期领先迅速转变为近代的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在15、16世纪时发生在欧洲。
3.2.2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的束缚(1)政治因素我国封建专政制度是官僚主义的顶峰。
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制度,大小官吏唯命是从,人民更是贫困无知。
一方面,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在文化领域采取高压政策。
另一方面,历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搬出主张“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道德的儒学当法宝愚弄民众。
不仅如此,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排斥科学技术的内容,僵化知识分子的思想。
这些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严重桎梏了中国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因素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一直都占主导地位,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自给自足,与外世隔绝。
虽然从宋朝到清朝,我国的 GDP 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其基础大多是大体量的小农经济的农耕文明,而自文艺复兴后,西欧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为主的工商业文明。
而封闭的经济环境和缺少自身发展独立性的工商业也进一步导致中国经济停滞不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没有经济的支持也是力不从心。
3.2.3思维方式的影响(1)我国重关系我国的关系概念是一种无实体性前提的纯粹关系,不是作为实体的个体决定这个关系,而是关系决定个体,个体的性质依赖于其所处的关系。
这就使得西方人的思想重分别,一切组织、一切系统尽在外形上作分别,以求此物不同于其他物,因此西方知识分门别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数学、物理等。
而我们的思维则重合和,孔子以下两千五百年来的中国思想,都是求会通合和,因此中我们研究学问,崇尚统一,把古今思想统一起来,中国文化最高理想、最高精神是通天下、合内外。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传,一直延续下来,正是因为中国思想中的共同性、一贯性。
但这种求通求合的思想与近代科学求分别、求创造的思想不符。
(2)我国重辩证,不重逻辑我们的思维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万物同样都是由于“气”的活动,即用同样的材料所创造的,整个世界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我们认识世界用“内观”的方法,万物是一体的,外部世界和我是一致的,万物在我身上都具备了,因而不必观察外部世界,只要通过对内在世界的考察就可以达到认识外部世界的目的,因此中国人认识到的世界是有机的世界。
我们的思维具有模糊性,不适于逻辑分析。
中国人找到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存在是气,气不是实体,一直处于流动之中,或变得浓密或变得稀薄,气变得浓密时即重浊,变稀薄时即轻清。
所以我国的基本概念本身区分不是绝对的,具有模糊性,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语言具有暗示性。
3.2.4没有遵行“比较优势”战略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具有较低成本和较强竞争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违背了这种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降低了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微观主体缺乏自主权,劳动激励不足,产出实际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被压抑,而且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均十分低下。
推行赶超战略的社会主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违背比较优势,试图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扭曲要素相对价格、行政干预资源配置、给予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制造贸易壁垒和行业垄断等一系列扭曲性措施来支持其投资和继续经营。
并且,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是由于承担政府赶超战略任务的政策性负担所致,政府需对企业的亏损负责,给予各种补贴,在信息不对称下,政府难于区分企业的亏损是由于政策负担或是由道德风险所导致的经营性亏损造成,于是产生了企业为获得更多保护和补贴而产生寻租现象和预算软约束的问题。
而那些本来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却由于得不到足够资源而难于发展。
推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经济效率低下,欲速不达。
4 我国科技兴衰的思考4.1增强创新精神杨振宁曾说过:“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得的几何定理,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的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人才”。
我们缺的就是创新精神。
4.2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已日益突出,因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