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
问题与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
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
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
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
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
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
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
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
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
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
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
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
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
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
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
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
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因此,以物质改建、经济发展、社会文
化延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既是老街区改造的行动指南。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白族建筑学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白族民居,长期以来在“因时而变”和
“千古不变”两条脉络上发展,即在建材、装饰、审美、结构方面因时而变,在
布局、方位、构架方面又千古不变,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喜洲
民居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出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精致华丽、时新实用、高大
气派的风格,精品瞩目,最能展现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采。
喜洲街区内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喜洲白族古建筑群,包含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品相
宅;有一般文保单位。
喜洲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有经大理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大
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均已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挂牌保护。
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分别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包含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甲马、喜洲粑粑);传统民俗、传统节庆、传统
曲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白族绕三灵、白族火把节、白族大
本曲、白族唢呐)。
喜洲镇以保护利用结合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
进行展示利用;积极通过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同时协调好旅游、居住
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合理利用历史宅院,展现街区的文
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提升街区活力。
喜洲镇还依托保存完好
的多座古民居建筑群落,重点实施了古建筑、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引入社会资本
投资,保护利用古院落,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客栈。
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
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活化利用典范,引起了社会反响。
1、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城北,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
生家宅。
2001 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喜林苑两年的修缮,2008 年作
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
整座院落为一进两院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每坊三
开间布局,各坊通过精巧的走廊相连接,白族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在
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杨焕楠宅。
始建于 1800 年,距今已 222 年,2019 年 10 月,修缮后
的杨焕南宅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格调的西餐厅——喜洲客厅。
3、农耕文化体验馆。
将喜洲原老印刷厂地块改造作为集农耕文化体验馆、
书吧、茶吧、米制饮品等为一体的多种生活休闲体验活态馆。
三、挖掘历史人文要素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九曲小巷,稻花飘香……喜洲作为“中国白族风情第
一镇”,特有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苍山洱海,构成了“山海田城”的
自然文化景观。
这里既有白族生活的活态体验和白族传统习俗风情的集中展现,
更重要还是历史人文的深层内涵,商帮兴学,名校坐落,使得厚重的文化、红色
的基因根植于此。
历史上,喜洲人才辈出,由明代始建至清末,题名的进士、举
人近百人,在喜洲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集结。
1、喜洲商号的代表。
严家大院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
大遗产,是闪耀在苍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而严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
缩影。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 年),占地 2478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66 平方米。
一进四院,有三房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格局。
2、原址修缮。
大慈寺内“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大慈寺,在白族文化发展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理崇圣寺和感通寺,集中体现了白族多元信仰的文
化特色。
从布局上充分体现了释、儒(白族奉其为教)、道三教合流的特征,结
构十分紧凑。
第一院为佛教,第二院是道教,第三、四院是魁阁和儒教的奇观堂,大批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不远处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
该寺与中央皇帝神宫(张氏宗祠)相邻,抗战时期一同成为华中大学的校本部。
近年来,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对大慈寺及华中大学西迁原校址进行修缮,2017 年
6 月,“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完成布展并开始对外开放参观。
经过整修,提升
了参观体验,文物史料更为丰富,也为喜洲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记忆的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
3、喜洲文化教育的标志。
苍逸图书馆1940 年 1 月 1 日开馆的苍逸图书馆,由严子珍先生捐资创办,是喜洲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是云南乃至全国稀罕的乡
镇民间图书舘之一。
其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有汉白玉的
围栏雕龙刻凤,馆舍清新典雅,与西式建筑的淑川女子小学相邻,是中外文化典
型的结合,反映了先辈开放的思想观念。
我国绝大多数历史文明名城在老街区的城市更新中都已经、正在或者即将遭
遇理念、技术、管理的问题以及商业与旅游开发的压力。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
往往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内,笔者对喜
洲城市更新问题有着直观深刻的体验,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切渴望。
参考文献:
[1]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研究[D].石河子:石
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18:41.
[2]陈宁,周炳中.城市化进程下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经济论坛,2017,( 1) : 39-42.
[3]方可,章岩.现代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和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J].城市规划,2019,( 4) :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