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探索——以云和县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随着我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城镇化发展历程,如今城市建设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更新和增量调整并重的新阶段,城市建成区即存量空间的提升优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更新背景下浙江省云和县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案例,总结出老旧街区提升改造的地方实践经验和相关策略,以期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更新;老旧街区;规划设计1研究背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高速城镇化历程,如今城市建设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更新和增量调整并重的新阶段。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和延续[1]。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能够帮助城市守住家底、盘活库存,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
老旧街区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和生活记忆、反映城市传统建筑风貌、城市精神和民风民俗的街区,大多位于城市老城区范围内,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经历了城市发展多年的更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与新的建成区相比,老旧街区空间肌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环境衰落、商业功能模糊等问题日益突出,更新改造老旧街区和重现老旧街区往日的光辉和生机是城市更新中亟需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项目概况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云和县中心城区城北片,属于老城核心区块,规划范围东抵浮云溪后溪交汇口,西至城西路、南至浮云溪、北至中山街,总规划面积 95.6公顷(见图1)。
街区内有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条巷弄、37处传统院落和52间传统手工艺门店作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市井生活氛围浓厚,见证了云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是云和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错地带,(见图2)。
“采真”二字源于《庄子·天运》中关于采真之游的描述,云和古称“洞宫福地”,多道家来此建道观,养生修炼、探求本真,采真有顺乎天性,放任自然之意,南宋时期,云和改名为“浮云乡采真里”。
采真里的更新改造对云和整个城区环境是一种织补和完善,有利于提升城区的总体环境风貌和形象气质。
建筑和街巷环境的提升以及业态的升级对区域的旅游观光和各个旅游片区的联动发展也形成一定的补益作用,也是实现区域商业多样性的有效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
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和实体空间的改造,活化运用马头墙、石砌街巷、小青瓦、徽派木雕等特色元素和非物质性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防止老街记忆“断片”,既留住历史岁月和“老云和”味道,又继承和彰显了地域文脉。
图1 规划范围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图2 采真里实景(图片来源于网络)3现状问题采真里街区主要由解放街和新华街架构而成,多条巷弄南北向延伸,井字形巷弄穿插其中,延续了宋代时期以开放式街巷划分成各功能组团的城市肌理,建筑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质量参差不齐、样式杂乱,部分建筑年代跨度大,有元朝和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需加强保护维修;大量街巷已水泥化,只有少部分街巷保留本地特色卵石路面样式,道路缺乏体系化梳理,交通缺乏秩序,人行和车行流线混乱,存在安全隐患,且停车设施紧缺,沿街停车现象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市容市貌;业态以零售业、理发店等生活服务业、传统手工艺店铺为主,缺乏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民宿客栈等相关产业;基础设施配置不能满足当下居民需求,缺乏雨污设施、消防设施、环卫设施等。
总体上,采真里街区的老城生活格局和氛围仍然存在,但人居环境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需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激活和营造现代版云和老街区“童话生活”。
4街区更新提升4.1规划布局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属于城市更新中的整治类项目,涉及街巷、建筑、院落、重要节点、水系、业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提升改造。
项目以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和本真市井生活为原则,以“三街九巷五水系六亮点”为规划布局(图3),通过“微更新”模式来织补交通、生活和活动空间,打造以本地居民生活为基础,具有地域历史文化代表性的品质空间。
图3 规划布局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4.2去繁存简,保改结合更新侧重满足居民新生活的功能需求,去繁存简,精炼提取老城传统元素并融入其中。
老城整体风貌塑造注重协调传统建筑风貌,重点把握特点和细节的塑造。
对于有价值的特色街巷和建筑院落进行保留和保护,留住乡愁,通过街区立面改造赋予老街老宅第二次生命力。
织补缝合三街九巷(三街:解放街、新华街、新建路;九巷:水碓巷、朱子巷、国光巷、西巷、司前巷、关庙巷、梅姓巷、解放三弄、通溪巷)。
三街九巷纵揽云和500年历史,解放街展老城前300年传统生活,新华街瞭中期100年民国风情,新建路观后100年童话特色小镇。
各个时期的发展“拼贴”了城市整体,因此“拼贴”的印迹也就同等重要,这些形式印迹共同展现出连续、完整的城市年轮[2]。
规划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尊重延续老城格局,采用活态微更新改造模式,通过织补缝合的改造手法,传承本地文化,展现动态的云和历史。
解放街改造以传统生活为主线,对建筑立面和路面进行改造,保留手工艺和生活服务型店铺,植入云和地方特色小吃店,形成老城传统生活记忆;新华街以现代建筑为主,质量相对较好,规划以文化休闲为主题,在对建筑立面和路面进行改造基础上,进行业态更新,植入文玩、茶馆、书吧等业态,形成本土特色的休闲文化街区(见图4);新建路南北贯穿老城区,改造重点融入云和木玩童话元素,建筑外型线条结合了木制玩具造型,色彩以暖黄色为主基调,明快大方,契合云和“童话之城定位”;对九巷进行梳理,提升方式分为综合提升类和路面提升类,综合提升类以墙面、路面和水渠综合提升为主,路面提升类以路面铺装改造为主,采取青石板、卵石和青石板卵石路面改造方式。
图4 新华街改造效果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构建“区域衔接、内外有序、循环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见图5)。
在三街九巷改造基础上,借助多种交通形式来组织综合交通体系,除了设置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以外,通过设置限行道路、人行路线、特色黄包车路线、自行车租赁点和埠头等,将大量车流控制在区域外围,为居民与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与旅游环境。
图5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4.3继承传统,生活为先采真里拥有深厚的文化与生活的积淀,保留着多元的传统文化,规划重点打造小城韵味生活状态,恢复与保留传统市井生活氛围。
历史街区更新通常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微改造实现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和场所功能与品质的综合提升[3],小规模的整治与改造,由于它的灵活性,更容易适应历史街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状[4]。
在规划范围内小规模选取六处节点设计打造继承传统文化元素和风格景观节点的,以居民生活改善为根本目的,同时为外来游客服务。
打造六处亮点(埠头接待(消防队)、采真里接待(屠宰场)、西成秋社(老体育馆)、阜安门、迎薰门、青阳门(人民医院))。
在城南路原消防队位置建设浮云溪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交通换乘和少量商业服务,同时也是水上游线的起点;在采真里东侧屠宰场建设采真里接待中心,集合交通、旅游接待、形象展示三大功能于一体,建筑风格以当地传统建筑元素为基础,进行现代简约风格设计;将新华街西侧西成秋社改建为云和曲艺表演场,保留沿新华街侧三层建筑,拆除北面简易房,新建为戏台观演场所,规划老戏台集民俗曲艺表演与地方美食总荟为主体,打造成具有云和特色的文艺综合体;原采真里阜安门旧址处打造开敞广场,作为老云和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和居民文化生活的场所,在解放七、八弄之间梳理整修出一条特色生活水巷,与广场共同构成阜安门;迎薰门为古城门,规划以路面改造和立面改造为主,局部以碑亭的方式结合景观营造形成节点设计(见图6);公共景观是传统街巷复兴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提升整体街巷环境的重任,既要承载传统街巷的文化内涵,又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反映居民的人文精神[5],在青阳门(人民医院)处结合现有石门桥、古樟树打造滨水活动广场,为居民文化生活提供空间,对沿河4层建筑进行建筑立面整改,建筑细部处理采用翘脚马头墙、青砖门头、披檐、木栅格门窗、过街廊等方式与传统建筑相呼应,并且增加亲水平台,形成水上空间,丰富居民活动空间,反映场所建设的人文关怀。
图6 迎薰门改造效果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4.3整体考虑,联动更新街区内水系改造、游线规划和产业的选择与升级从整个街区空间的角度、云和县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统筹考虑,改造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规划实行分期实施、示范改造的策略,各项目逐步实现、相互衔接,形成联动更新的过程。
结合现有水系条件进行水系规划。
针对街区内只有少部分明渠、缺乏水流的状况,从云和县域考虑,引湖入城,将云和湖湖水引入浮云溪,解决街区用水和景观用水问题;引水入街,将浮云溪和黄溪双向贯通,引入东西向主要街道解放街,打造主街店前水流的景观,在解放街与智孝弄口处引水沿解放街一直东流,在临近新建路的一条小巷处右拐,最终汇入水碓巷水体,为老街整体提升注入活力;引水入巷,并且将巷弄的水泥铺装地更换为鹅卵石拼花铺装,对水系驳岸进行休整,两侧墙壁进行美化(见图7),形成小巷水流的景观。
黄溪作为生活性景观河,水位受季节影响大,通过水闸控制并抬高现有水位,增加其亲水性,沿溪分段进行设计,形成形式多样的人行步道环线,增设水上栈道,局部地段结合原有埠头改建亲水平台,同时对溪上现状的9座桥梁进行改造提升,并加强对石门桥的保护力度。
图7 新民街改造效果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结合街区空间格局规划布局精品游线(见图8)。
通过精品游线有序引导游客游览和体验街区氛围,游线组织具体为:浮云溪游客中心—城东路桥—采真里游客中心—新华街—青阳门—朱子巷—后溪路—美姓弄—新建路—解放街—关庙巷—王家祠堂、叶家厅—西成秋社—司前巷—迎薰门—水碓巷—解放八弄—阜安门—体育场路—云和县小停车场。
图8 精品游线规划图(图片来源于云和城市4A级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结合云和旅游产业发展升级街区业态。
以解放街、新华街和主要巷弄为重点,解放街作为主要街道,业态定位为传统工艺和特色小吃一条街,此外还设置抗战文化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和采真里文化养生馆等主要文化展馆;新华街打造休闲生活一条街,植入茶楼、酒吧、咖啡馆和西餐甜品等业态,旅游购物方面以木质玩具、青瓷古董、根艺和地方特产为主;主要巷弄和一些背街小巷引导发展特色民宿、客栈、青年旅社和主题酒店等旅游接待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