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82 邓中甲下面我们看用量特点,中医这个量,很多学员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定性可以,定量不行。
实际上中医这个量,有它自己一定的优势。
要说起中医这个量,我们说中医学产生在综合时代。
综合时代整体动态,它对量的处理有它很多特点。
它其中可能人们经常不理解的东西,发掘出来,整理出来,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认为中医用了有三大特点。
有的时候说三个基本原则。
1. 动量原理动量原理,不管诊断上的量,或者方药上用的量都是动态的。
没有静态的。
现代医学,量,他是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
是多少就多少。
诊断上也是非常精确的。
现在逐渐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被动的像动量转变。
中医很常用的一个动量原理,西医是静量为主的。
你看五十年代,现代医学教科书上谈到人体正常体温,37度,脉搏72次,呼吸18次。
那精确到个位数。
现在呢?脉搏60到90都是正常范围,60到90多大的差距呀!多大的动态量的范围呀!五十年代书里面转氨酶30,非常精确,现在一个波动量范围很大。
静量向动量的过渡。
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动量。
你看诊断上用的量,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质红,舌质绛、紫,从舌质淡到淡红、红、绛、紫,它把以红为基础,划分为很多动量范围。
因为这个量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精确的静量,而是相对的动量。
所以首先第一个中医的动量原理,出汗,描述,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这样描述。
那现代医学强调,出汗,水液丧失,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你要补液多少,要尽量精确。
这个中医的用量特点不同。
2. 量值辨证中医用量特点里还有一个,量值辨证,量值辨证就是说,应该讲一定的量,它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值。
我们沿用这个数学上这个概念。
量,它有它的值,所谓值是指的一定的量,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称之为值。
现代医学呢,处理的量值关系呢,是量值统一。
你血色素低于多少,那你就是贫血。
尽管病人感觉都没有什么异常,血色素低,那你就是贫血。
如果病人已经很不舒服了,觉得很虚弱,一查,血色素正常。
你没有贫血。
这个量值统一。
中医不是这样。
中医是量值辨证,辨证的。
等量可以不等值,不等量可以等值。
这是在综合时代产生的中医学处理量值关系上,一个特殊的。
和现代一般自然科学里,很多是不同的。
特别和现代医学不同。
现代的问题,用现代手段方法研究中医的时候,连思维特点上仍然是以现代思维特点,分析时代思维特点来研究中医,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医。
比如等量不等值,不等量等值这一点。
我们临床上有的看到一诊脉,用机器来诊脉,现在用脉像仪,描述出来的,我们就发生过,过去脉像仪,人们检测它,请老中医看病,脉像仪描出两个病人,脉像仪描得一样。
细脉,细是幅度,幅度一样的宽窄,那就好像有客观指标,中西医结合医生选用两个脉,描出来都是一样幅度脉像的病人,就请老中医诊,老中医诊脉以后,他说这个是细脉,气虚血少,那个脉还正常,脉像正常。
当然这些医生就说这个老中医摸脉是乱摸的。
怎么没有个标准。
机器描述是一样的,怎么会他一个正常一个不正常。
实际上这个不难理解。
这个量出来看似等量,但是老中医诊断的时候,综合因素考虑一下,它是不等值的。
你比如说,一个人高马大的,一米八的年青人,他如果出现这种幅度的脉像,相比之下,他是气虚血少,如果同样幅度这个脉像,是在一米五几的一个女同志身上,坐办公室的,它出现,她属于正常。
所以你不能孤立地从一个量上来判断。
中医强调,量和值辨证来看,通过综合因素考虑辨证,等量可以不等值。
不等量可以等值。
为什么说呢?你比如说脉像仪所描述出来的,属于弦脉,如按琴弦,弦脉。
弦脉在中医的辨证里,可以主不同的病。
大家都是弦脉,你说这个量是相等的,但是有的可以主痰湿,有的主肝病,有的主疼痛,等量可以不等值。
这种在综合时代运用的思维方法,对量的这种处理方法,和分析时代量值统一,简单统一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应该用现代医学的量值统一,来衡量,作为标准来看待中医学的量值辨证。
其实综合时代这种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在使用。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要上街买东西,比如在我们成都,大家都知道要买菜的话,到清泗桥那个大市场菜最便宜,你到我们学校附近,清阳菜市场菜就最贵。
多种因素作用。
同样,比如说一块钱,到清泗桥的市场你可能买到三个鸡蛋,你到清阳市场可能买到两个鸡蛋,一块钱的等量,最后你吃到嘴里的实际意义和作用,鸡蛋的数量不等,等量不等值。
再比如讲,你比如给这个单位,给职工搞福利,每个人都发一米的布,一米料子做衣服。
说很公平,大家一米,而我说不公平,为什么呢?你发的料子,可能有的人做出来的裤子很长,他个子矮,有的身体高的,他不够,等量不等值。
反过来不等量等值。
根据人体的情况,身高情况,发不同的量,可能最后都是合适的一身衣服。
值相等的,不等量等值。
这种在日常生活当中很普遍。
中医学,在古代综合时代产生的中医学,它运用的量有量值辨证这个特点。
它要结合综合因素,你同样在北方使用药物,再把这药物用到南方使用,量如果相等,它产生的值不同,意义不同。
黑龙江的人用起麻黄来,15克无所谓,但江苏的老师他只能开6克。
你给他15克,那这个值就不等了,发汗太过了。
3. 量式综合第三点,更具有特色的─量式综合。
数量的量,式是形式,态式的式。
量式综合。
要把量,一定的量,和它的运用态式综合起来判断它的值。
这个量式综合非常重要。
因为现代医学研究往往把量和式分开。
中医学在东方哲学的指导下,它把物质的量,和值,和运动,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研究。
实际上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是运动的。
没有孤立、静止这种事物。
所以量,一定的量。
都是在它一定的运动态式下,反映出来的。
一定的量。
都是在一定的运动态式下反映出来的。
比如中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看出汗,中医不见得强调具体出了多少数量。
精确的出汗这个量。
他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
动量,一个个范围就可以了。
不是说你上次汗有多少毫升。
但特别强调这个汗是怎么情况下出的。
白天出的?晚上出的?醒了出的?睡着了出的?发热的时候出的?或者出了汗以后热还不退,这种不同的运动态式下,对它的实际意义,诊断意义是很强的。
量式综合。
比如说发热,中医不见得要求对发热的具体量来说,可以微热、发热、大热、热极,这样几个量的范围。
它不见得精确到你多少度。
不要求这个,但是它十分重视这种发热是在什么运动态式下发生的?比如说,发热和怕冷同时出现,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这个意义就很重要了。
就反映出表证这种发热特点。
或者说发热是低热,晚上发热,或者傍晚发热,这是发热的运动态式。
是什么状况的?那它对诊断的意义判断就不同了。
量式,什么运动态式?综合才有实际意义。
所以中医学在综合时代产生的中医学,它对量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量式综合,我们其他的学科,或者我们生活中用不用呢?其实大家是司空见惯了。
经常在使用这样的一种方法。
我举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
你比如说,体育运动是很讲究量的。
你速度多少?重量多少?但是我笼统的讲一句,这个人举重很厉害,能举150公斤。
150公斤他就能得第一名吗?还不一定。
为什么?如果是平举这种运动态式,举150公斤,他可能得不到第一名。
但如果他是抓举,举150公斤,他可能得第一名。
平举、抓举不同。
在于他运动态式不同。
又比如讲游泳,也是这个情况,你说二十秒游到终点,有的可以得第一名,有的可能得最后一名。
为什么?如果他是自由泳,那就不稀奇,20秒。
如果他是蛙泳,那可能这就算快的了。
所以他这个量,要和他具体的运动态式相结合。
量式综合。
所以中医学用量特点里面,至少有三点和现代医学不同的。
动量原理、量值辨证、量式综合。
所以历来被人们不理解的,往往叹息的,认为中医学对于“量”的把握上,是个欠缺。
就是这个方面,还可以发掘出闪光的东西。
我们运用药物的时候,对于量就不能用静止的方法来看。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能定性,不能定量。
这是由于不理解中医强调整体动态。
因为量不同,它的功效发挥方向可以改变。
你不能强求它一样的量。
(2) 用量特点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黄耆补益脾肺益气固摄柴胡升举清阳疏肝理气散表透邪苏叶解郁调和气血发表散寒人参助正驱邪补益脾肺益气救脱银花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白芍益阴养血缓急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平冲薄荷清利头目清热解毒...比如说黄耆,黄耆我们一般用中等剂量,和大剂量两种。
黄耆中等剂量,是用来补脾益肺的,补益脾肺的,补脾肺之气的。
黄耆大剂量,有固摄作用。
柴胡呢,如果升举清阳,都用小剂量。
柴胡中等剂量,用来疏肝理气,用大剂量散表透邪。
一般现在用到15克,散表透邪。
中等剂量,9克,12克,这些疏肝理气。
如果柴胡用来升举清阳,像补中益气汤这些,一般都小剂量,3克,4克就够了。
李东垣只用了几分。
苏叶也是这样,苏叶中等剂量调和气血,偏大的剂量,发表散寒。
用小剂量只能解郁。
人参小剂量一般助正驱邪,中等剂量补益脾肺,大剂量可以益气救脱。
所以它剂量不同,功效发挥方向,所主治的不同。
金银花也是常用药,用在辛凉透表方面,它小剂量,不宜太大。
最代表性的比如银翘散,那里边的金银花,整个方才一次用六钱。
银花、连翘虽然在方中比例较大,但总量,作成粗散剂总量才六钱,含量就很小。
如果银花、连翘用了大剂量的话,比如一两、二两,那别人一看这个方就是治长疮类的方。
清热解毒为主了。
所以用量不同,它功效发挥方向是不同的。
芍药,大家看张仲景用芍药用量的话,一般益阴养血中等剂量就可以了。
用来缓急止痛都是大剂量。
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都比起像桂枝汤的芍药多,加倍。
茯苓也是这样,茯苓我们多数用在健脾渗湿上,一般中等剂量就行,用在利水平冲上是大剂量。
要平冲降逆用量较大。
张仲景用四两以上。
我们临床上用量要偏大。
它平冲降逆,平水气之上逆作用才好。
这是我们讲到用量,用一些药来举例子,说明它用量的这个特点。
我们平时用薄荷这些都是这样,用它中等剂量可以清利头目,大剂量侧重在偏于清热解毒作用。
炮制方法和剂型炮制方法和剂型也是控制药物功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用炒用炒焦(炭) 酒制醋制蜜制炙白朮健脾燥湿益气运脾健脾消积柴胡发散,散邪为主行气活血调肝入肝大黄攻下、泻下通腑迅速凉血止血入血分,活血化瘀黄耆大剂量固摄补益脾肺之气甘草清热解毒益气和中...拿白朮来讲,生用白朮,健脾燥湿,治水湿病证多用,炒用,炒白朮,益气健脾,焦白朮消积,消食积,健脾消积。
不同炮制的功效发挥方向就不同。
这情况很多。
...甘草梢还能止痛,清热止痛。
刚才讲到炮制,剂型方面也是这样。
剂型举例九味羌活汤汤剂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丸剂风寒湿痺证理中丸丸剂中焦虚寒,吐利腹痛汤剂阳虚胸痺麻子仁丸丸剂润下汤剂轻下九味羌活汤汤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治表证,表里同病,而是以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要的。
恶寒发热,头身酸楚疼痛无汗。
用丸剂,主要用于风寒湿痺证。
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上写到九味羌活汤时曾经提到,治痺证用丸剂尤妙,痺证用丸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