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50 邓中甲固涩剂前面讨论到第三节,涩肠固脱。
第四节涩精止遗适用病证肾虚失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膀胱失约、尿频遗尿。
病位以肾为中心,包括精关不固、膀胱失约两个方面,都直接受肾气的主司。
我们选用的方是以桑膘蛸散,二类方为代表。
主治分析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肾之精气不足是个本,涉及到心肾不交,心肾两虚,在肾反映精气不足,肾精不足以后肾气的化生必然受影响,肾气虚可以膀胱失约,肾气司关门开合,所以产生小便频数,膀胱气化不利,清浊可以不分,尿如米泔,膀胱失约可以遗尿。
肾气不足,对肾精失去封藏,也可以遗精、滑泄。
心的方面,主要反映心气的虚弱,主证里心神恍惚,健忘,这也是一种心气不足的表现。
心肾两者是水火之脏,正常情况下,水火应当既济,心肾相交。
具体反应在心神要控制肾精,神要驭精,肾精又是心神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精要养神,现在心肾两虚,心肾不交,两者相互的一种滋生促进控制作用,就平衡打破,精不养神,神不驭精,这样一种相互恶性循环的机制。
越是这种遗精、遗尿的发生,本身也使心神的气更加虚弱。
心的神气虚弱,更不能控制下元的肾精,古人说,“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
说明心神、肾精之间的一个正常连系。
这种连系打破了,就形成这类的心肾两虚的心肾不交证。
治法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既要分别的针对心神、肾精的治疗,同时要恢复它交通心肾。
恢复两者的正常协调平衡。
方解桑膘蛸是君药,是补肾固肾止遗的常用药。
桑膘蛸、龙骨、龟甲相配,君臣相配,构成一个常用的涩精止遗,龙骨擅长于收摄,它既能收摄肾精,也能收摄心气,龟甲能滋阴补肾,也有收涩潜阳的作用。
用人参、茯苓、当归,人参补五脏,擅长于安神定志。
茯苓也有安神的作用。
在这方里,如果不是用于像清浊不分,用于涩精这一类,可以用茯神。
当归呢,配合人参益气养血补虚。
菖蒲远志这一组是中医常用来交通心肾,常用的组合。
这样一个桑膘蛸散的结构,它是以收涩为主,结合了调补心肾,这是临床治疗遗精、遗尿的常用方。
运用辨证要点尿频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治是尿频,或遗尿、遗精。
用这方,它伴随一组神不驭精,心神不足这个表现。
心神恍惚,有些可以引起心气血不足。
还可以有心悸怔忡。
一般面色偏淡、面白无华,脉细弱,也反映了一种气血不足。
随证加减可加益智仁(温肾固摄)、覆盆子(温肾涩精止遗),以增强涩精缩尿止遗之力。
若健忘心悸(心气虚,心神不安),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若兼遗精(侧重遗精),可加沙苑子、山萸肉。
使用注意下焦湿热或相火妄动所致的尿频、遗尿或遗精、滑泄,非本方所宜。
尿频或遗尿不固,可有下焦湿热,相火妄动这类可以遗精。
如果尿频的原因是下焦湿热,有虚火,这方不能用的。
第五节固崩止带这一章小方、二类方偏多。
固崩止带里它有些一类方,有一些比较有名,临床确切疗效的方。
选方来看,从六版以后,到现在七版,比过去相对重点方多一些。
适用病证妇女血崩暴注或漏下不止,以及带下淋漓等。
包括了现在像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止带,包括赤白带下。
固冲汤是临床疗效较好的常用方。
这方主治的冲脉不固,血崩,月经过多,漏下不止。
主证分析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肾气不固,肾气化生肾精,反映出一组肾虚表现。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肾精不能濡养头面。
这类涉及到脾肾两虚,肾虚反映出肾精不足,这样肾气不固,肾气化生肾精,所以反映出有一组肾虚的表现。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肾精不能濡养头面,肾精肝血都是正常情况下,靠肝气的疏泄,上于头面。
那他可以头晕肢冷,发生肾气不足,可以有肢冷,脾胃气虚,不固摄,有一组脾虚表现,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脉微弱。
脾肾失去固摄,肾气不固,脾虚不固,就可以加重这种冲脉不固的崩漏。
因为冲为血海,对妇科这类病,往往涉及到冲任比较多。
我侧重提法上提冲任,实际上也就说一种肝不藏血,脾虚不固,肝不藏血。
肝为血海,冲也为血海。
所以五脏来说,本质上脾虚不摄,加上由于月经或妇科方面,都和下焦的肝肾有关。
所以这里和肾虚不固也有密切联系,是脾肾的同病。
这里还涉及到一些学术思想问题,这方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它在治疗这类病证当中,他喜欢从肝肾入手,这类如果说是虚证不固摄,在他以前过去,更侧重是补脾来摄血为主。
他认为要结合补肾,他特别擅长大剂量用山茱萸,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所以有一些比较疗效好有名的方,我们传统中医的一般的理论的解释之外,你还要结合这个医家他擅长用药的一些特点。
他把山茱萸和龙骨、牡蛎这三个,你要看他使用,他经常这个结合使用,用在出血上。
他喜欢、擅长用较大剂量的这三味药。
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所谓固冲,从冲为血海这个角度来的,本质上来讲,应该说这个证候脾虚不固,肾虚不固,这两个脾肾不足,这是病机的本质。
方解山茱萸有个特点,既补养肝肾,有补养经血的作用。
对于这种血崩、崩漏,它有扶正的作用。
同时,山茱萸酸温,酸能收,所以体现了收敛作用。
既能补肝肾,又能收敛。
所以在这里大剂量运用,实际上是两方面兼顾。
对出血的止,和失血的补,两方面兼顾。
尤其他在组合配伍技巧上,他阐述他摸索了龙骨、牡蛎配伍之后,止血力量很大。
龙骨、牡蛎本身能收涩。
黄耆白朮,在补脾健脾,使脾气充足,加强固摄作用。
实际上黄耆、白朮、山茱萸同用,体现脾肾同治。
既考虑固肾,又考虑益气健脾来摄血,通过脾来固摄。
后面这五味药,芍药它可以照顾到阴血损伤,阴血不足,可以益阴养血,也有酸收特点。
棕榈炭五倍子又是一个专门的收涩药。
这方收涩力量很大。
所以通过固摄来止血。
海螵蛸茜草本身也常用于出血证,但是它们一个特点,止血不留瘀,还有一定的化瘀作用。
虽然全方反应出一种脾肾兼顾的。
而且固涩和补益相结合。
固涩力量很强,而且在固涩止血的同时,又是止血不留瘀血。
固涩摄血和化瘀结合。
所以选用药物有这个特点。
配伍特点1.众多收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助固摄为辅,意在急则治标。
2.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运用辨证要点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由于脾肾两虚,这种失于固摄这一类出血,它总体属于虚证,这个虚证,出血量多,色淡质稀,伴随有肾虚、脾虚的基本特点。
当然辨证要点有的不一定都全,但是实际上辨证要点,抓它的主症以后,再抓证候的基本特点。
肾虚得像腰膝酸软,脾虚的面白、气短、纳差。
随证加减肢冷脉微,加重黄耆;并合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脱。
看侧重,比如阳虚突出,不仅气虚,不仅脾气虚,还脾肾阳气不足,反应在畏寒更重,肢冷脉微,可以重用黄耆和参附汤。
因为这种血崩下脱,如果在发展,那就要回阳救脱了。
使用注意血热妄行忌用。
这类失血应该说,和血热妄行并不难区别,血热妄行不能用。
下一个方就是一个固经丸为代表的,偏于血热的。
主证分析阴虚血热之崩漏。
固经丸从二版到五版,这段时间,教材都是以固经丸为主。
它所反映出来的崩漏证临床很多,它是一种阴虚血热型。
本质来说是阴虚。
临床上这类病人开始可能最早发生,它往往反复发作。
最早发生可以是血热,肝郁。
郁到一定时候化火,化火就造成肝不藏血。
那出血就血色鲜红,也可以量多,或者血色黏稠有块。
脉可以弦数。
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血色深红或紫黑黏稠。
崩漏,月经过多。
迫血妄行又加重肝肾阴血不足这类就是偏重于肝热,血热这个类型。
但随着这种血热的出血,伤耗阴血。
反过来阴不足就要阴虚火旺,加重这个热。
从这个表上看,肝肾阴虚引起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这个虚火反过来又加重这个出血。
加重出血这个因素,就是说血热、阴虚、出血,这三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血热导致出血,出血导致伤阴,进一步阴血不足。
阴血不足不能制阳,又加重虚火。
所以在这个证候中间,就三个环节了。
从它本质上来讲,在中间一个环节它是个阴伤,出血引起阴伤,阴伤加重这种热迫血妄行。
加重血热,血热又导致出血。
这三个环节都要兼顾。
如果说阴血补充有助于阳不亢,阳不亢可以减轻血热,减轻血热有助于解除出血。
这是回过来这个生理的良性循环。
从表现出来的症状,血色一般有热是深红的,或者紫黑,质地黏稠。
像崩漏,月经过多,这个出血里,从辨证,血色深红或紫黑黏稠。
治疗方法清热,固经止血。
固本、澄源、塞流三法并举。
要采取三个方面,针对刚才说的三方面的一个结合。
《内经》:「阴虚阳搏谓之崩。
」就是阴血不足以后,阳热太过,阴不足阳亢,那是造成血热崩漏的一个基本的机理。
方解阴虚为本,血热为因,出血为标。
这三者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有些功能性子宫出血比较难治。
特别有时控制可以,根治比较难。
就这几个方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固本是考虑阴血的损伤,阴血不足是本。
龟板芍药是君药。
固本是根本的,用龟板芍药,能益阴养血。
这里很多要炒,当然是有助于止血。
能益阴养血是治本。
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炒以后也能入血分,它是澄源。
所谓澄源,就是说出血的原因是血热,所以清血分热,可以使出血原因得到消除。
椿根皮是收涩的,是塞流。
塞流就是收敛止血,针对标。
这体现了固本、澄源、塞流三法并举。
香附在这配伍,考虑到这方基本都是偏寒性的,凉血这类药物,加上收涩的。
容易使气机郁滞,而且最好止血不留瘀血,用少量香附,是全方凉而不郁,而且疏通气机。
固经丸治疗血热,出血,又是阴伤得这一类崩漏。
总的治法要固本、澄源、塞流。
运用辨证要点(血热证)血色深红,甚或紫黑黏稠,舌红,脉弦数。
随证加减阴虚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出血日久加龙骨、牡蛎、乌贼骨、茜草炭。
临床用固经丸还有一些区别,这血热造成的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这种虚热和肝郁化火造成血热,都可以导致这种结果,都可以引起出血,到后来往往两种因素都有。
所以在运用方面,清肝泻火的,和凉血止血的药,要根据他病程得的长短,经常发作,到后来实际上可以开始肝火,纯实肝火较少,所以这方里一般还增强凉血的药物。
病程长了,可以增加收涩。
龙骨、牡蛎、乌贼骨、茜草炭都增加收色止血的作用。
固经丸和固冲汤之比较都用于治疗崩漏。
月经过多,这是常用方。
教材里最后一个固涩的方子,易黄汤。
它和前面的完带汤是一对。
都是《傅青主女科》里的名方。
这方也反映了傅青主得一些的学术理论。
实际上简单的看,这个方就是一个肾虚,又有湿热下注。
主证分析肾虚湿热带下。
肾虚:带下量多。
失热带下:带下黏稠色黄,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
易黄汤,从傅青主自己书里讲,他认为涉及到任脉,带下是跟带脉有关,但带脉是联络很多方面的脉,就是说横向环绕,纵向经脉它都维系。
带脉和任脉关系密切。
带下量多,他认为不管是哪类带下,都和任脉有关,任脉是正面纵向的,也出于胞宫,上达于口了,就像做气功的,他要练到小周天,督脉从后向上,环绕到头顶,和任脉在前面走,交会,口舔上颌,督脉任脉相通。
傅青主传说也是个武术家,对武术、气功这类很通,他就说正常情况下,任脉向上,口中产生很多津液。
道家把这个津液看作是华池之水。
特别是练功时候化生口水会很多。
《内经》里说小口小口的咽,指的是在气功态状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