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第三,这位教师利用了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材料中老师给张林提供锻炼机会,并且及时给予沟通反馈,不断纠正和引导学生行为,运用的便是品德评价法。
综上所述,这位教师合理地采用了说服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改变。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答案:A
11.新学期一开始,某校就安排高一新生进行统一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评价功能不同的分类,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12.玲玲和小强是同桌,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并且受到了批评,回家后玲玲对父母说:“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了,所以上课讲话是不对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玲玲应该处于()。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主张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的是()
A.布卢姆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D
2.“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独立性
D.综合性
答案:D
9.在生物课上,老师讲解了多肉的繁殖方法,要求学生回家后都自己尝试一下,养出属于自己的多肉植物。这种方法属于()
A.实践活动法B.Fra bibliotek习作业法C.实验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B
10.()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A.归属功能
B.认同功能
C.支持功能
D.塑造功能
答案:A
二、辨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德育过程必须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治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因此,德育过程并非必须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A
6.某国采用的学制中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而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由此可以判断,该国采用的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D.六三三学制
C.分支型学制
答案:A
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进一步交流,了解了张林的内心世界。
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在每天的收发、检查作业及劳动值日的协调合作中,与同学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第二,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故表述错误。
4.负强化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此说法错误。
负强化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减少,使良好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比如,某学生因打架被学校留校察看,若此学生在察看期间意识到错误,当学校撤销处分后,他再也没有打过架,这里的“撤销处分”就是对犯错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所以,恰当地使用负强化会增加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接受学习都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学习。
答:表述错误。
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进行学习分类:一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二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接受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呈现或直接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因此,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完全可以是机械学习。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答案:D
3.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答案:D
5.我国教育史上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A.外部、稳定、可控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C.外部、稳定、不可控
D.内部、不稳定、可控
答案:D
15.在研究鲸鱼的各种特点之后,发现鲸鱼属于哺乳动物。这种知识迁移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答案:A
16.人们根据荷叶能够遮风避雨进而发明了雨命。这种创造活动体现了问题解决中的()。
问题:试以德育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答:这位教师正确地使用了恰当的德育方法,最终促进了张林的改变。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这位教师利用了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材料中教师利用比尔·盖茨的例子转化张林的不良认识,引导张林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20.小刚上次违反课堂纪律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批评和教育,从那以后,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每次想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他总是在内心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对于小刚来说这属于()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答案:D
21.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这体现了()的群体心理功能。
故该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材料
小宝同学是班主任陈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平时上课、写作业表现都很好。但经常一到考试就紧张、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与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问题:请分析小宝同学在考试中出现了什么心理障碍?作为老师你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答:
(1)小宝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其表现主要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材料中小宝经常一到考试就紧张、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是典型的焦虑症的表现。
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
A.生活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8.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D.精神自我
答案:B
19.向儿童展示两个相同的泥球,将其中一个球挤压成细长形状,另一个球仍保留最初形状,然后问儿童是圆球的泥多还是细长条的泥多。七八岁的儿童大彩回答二者的泥一样多。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时的儿童认知阶段处于()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答案:A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材料:
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爸妈也没有表示反对。后来,他发展到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溺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2)调适的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