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

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

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

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由基本种群分化而改组重新组合的鱼类集合体,我们称为鱼群。

在这一鱼群中,鱼类各个体的年龄不一定相同,但生物学状况相近,行动统一,长时间结合在一起。

同一鱼群的鱼类,有时因为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可能临时分散成若干个小群,这些小群是临时结合的,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会自动汇合。

我们认为,鱼类个体是组成鱼群的单元。

三、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尽管目前对鱼群集群作用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1.在鱼类的防御方面2.在鱼类索饵方面3.在鱼类生殖方面4.在鱼类的其它方面Ahe(1931)认为,与单独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

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群体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四、集群行为机制及其结构1.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鱼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形成群体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呢?至今的研究表明,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

因此,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是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同一的说法和理解。

(1)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2)侧线感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3)嗅觉在鱼类集群任为中的作用2.鱼群的结构研究鱼群的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鱼类集群行为和侦察鱼群、渔情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研究鱼群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鱼群的结构加以考虑:一为外部结构,如鱼群的形状、大小等;二为内部结构,如鱼群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式、间隔及速度等。

在鱼群的外部结构方面,对于不同种类的鱼类,鱼群的形状、大小都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种类的鱼,鱼群的这些外部构造也将会时间、地点、鱼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等而变化。

但是在鱼群侦察中,我们主要从鱼群的形态方面来考虑。

鱼群的形态在不同种类、不同生活时期、不同环境条件和中上层与下层鱼类均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群体颜色等方面,特别针对中上层鱼类。

对中上层鱼类的鱼群来说,一般可根据群体形状、大小、群色和游泳速度来推测鱼群的数量。

从鱼群的游速来说,游泳速度快的鱼群,其群体规模较小;游泳速度较慢的群体,其群体数量大。

从鱼群的颜色来看,群体的颜色越深,说明鱼群的规模较大;群体的颜色较浅,说明鱼群的规模较小。

第二节鱼类的洄游一、鱼类洄游的概念和类型多数鱼类、海兽等水生动物,由于环境影响和生理习性要求,会出现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规律性移动,称为洄游。

洄游是鱼类为扩大其分布区和生存空间以保证种的生存和增加种类数量的一种适应属性,具有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行动,一般以周年为单位。

洄游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是种的需要和适应。

洄游是按一定路线进行移动的,洄游所经过的途径,称为洄游路线。

在鱼类洄游经过的海域,又可能形成渔场。

因此鱼类在洄游过程中,鱼类会定期大量地出现在某一海域,并形成可捕捞的密集群体。

研究和掌握鱼类的洄游规律,在渔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鱼类洄游的类别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根据洄游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两大类。

2,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殖洄游(或称产卵洄游)、索饵洄游(或称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或称适温洄游)。

(1)生殖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2)索饵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3)越冬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二、洄游的机制(一)、影响鱼类洄游过程的因素影响鱼类洄游过程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其洄游过程是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鱼类在生理活动状态得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又有相应的环境因素的刺激,才促成了洄游。

纵上所述,我们将鱼类各类型洄游的影响因素简要归纳为下表。

内部因素是主导的,而外部因素是条件。

(二)、洄游过程中的定向机制几乎所有的鱼都是以集群方式进行洄游的。

洄游鱼群一般均由体长和生物学状态相近的鱼类所组成。

洄游鱼群中的鱼类并无固定带路者,先行的鱼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落后而被其他鱼所代替。

洄游鱼群通常具有一定的形状,这种形状能保证鱼群具备最有利的动力学条件。

鱼群的洄游适应作用不仅在于使运动得到比较有的水动力学条件,而且在于洄游中易于辨别方位。

不同种类鱼的洄游鱼群大小各不相同,这无疑与必须保证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

鱼类能够利用其感觉器官进行定向,从而顺利地完成有时长达数千公里的洄游。

并且鱼类洄游的方向和路线为什么会向着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路线进行,并会在同一的地方进行产卵。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

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很不完善,很多看法还都仅只是一种推测。

一般认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水化学因素。

2,水流。

3,鱼类的趋性。

4,温度。

5,地形等。

6,历史遗传因素。

7,宇宙因子。

三、洄游的生物学意义由于鱼类的洄游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鱼类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所以其必然会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现在普遍认为,鱼类通过洄游能够保证种群得到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生殖洄游是作为保证鱼卵和仔鱼得到最好发育条件的适应尤其是作为早期发育阶段防御凶猛动物的适应而形成的。

索饵洄游有利于鱼类得到丰富的饵料生物,从而使个体能得以迅速的生长发育,并使种群得以维持较大的数量。

越冬洄游是营越冬生活的种类所特有的,能保证越冬鱼类在活动力和代谢强度低的情况下具备最有利的非生物性条件并充分地防御敌害。

越冬是保证种群在不利于积极活动的季节生存下去的一种适应。

越冬的特点是活动力降低,摄食完全停止或强度大大减弱,新陈代谢强度下降,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能量维持代谢。

先以海洋上层鱼类的洄游为例。

鲑科鱼类溯河洄游的生物学意义也很明显。

有人还提出所谓历史因素的作用问题。

第三节研究鱼类洄游分布的方法研究鱼类洄游分布是渔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掌握鱼类的洄游规律、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制。

一、渔获物统计分析法长期大量的收集生产作业渔船的渔捞记录,按渔区、鱼种、旬月进行渔获量统计,将统计资料按鱼种分别绘制各渔区渔获量分布图。

根据渔获量分布图可以分析鱼类的洄游路线和分布范围。

长期不断的进行这项工作,可以绘制各种经济鱼类的渔捞海图,对分析渔场、渔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成本低、效果明显,缺点就是需要长时间系列的捕捞日志,特别精确的作业船位和各种类的产量及其生物学特性,同时该方法难以分析出鱼类洄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二、标志放流法1,标志放流的概念标志放流就是在捕获到的鱼体身上拴上一个标志牌或作上记号或装上电子标志,再放回海中自由生活,然后根据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进行分析研究。

这一实验手段在水产资源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项工作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久保、吉田,1972),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标志放流的对象不断增加,用途不断扩大,目前除经济鱼类外,还进行了蟹、虾、贝类和鲸类等各种水产动物的标志放流。

标志放流按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标记法(marking method)和标牌法(tagging method)。

2,标志放流的意义标志放流的水产资源生物体,经过相当时间重行被捕,根据放流与重捕的时间、地点,加以分析,可以了解鱼类的来踪去迹和在水中生长情况,是调查渔场、研究鱼群洄游分布与生长常用的方法。

这种资料记录并可作为估计资源蕴藏的参考。

标志放流对于渔业生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分别简述如下。

(1)了解鱼类洄游移动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范围。

(2)推算鱼类体长体重的增长率。

(3)推算近似的渔获率和递减率以估计资源蕴藏的轮廓。

(4)可以分析鱼类洄游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出渔场形成的指标等。

2,标志放流的方法(1)体外标志牌法。

(2)同位素标志法。

(3)生物遥感标志法。

(4)数据储存标志。

(5)分离式卫星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