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一、基本概念1、水产资源:水域中繁殖生长着的各种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的总称。
2、渔业资源:水域中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1)、渔获资源(或称可捕资源):水域中已经达到性成熟或已达到捕捞规格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2)、预备资源:水域中性未成熟,而将来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3、渔业(或称水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人工培养水生经济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工业。
4、渔业资源学:或称水产资源学、渔业生物学,是研究可捕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资源数量估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可能渔获量的预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繁殖保护措施等,从而为合理的渔业生产、科学的管理渔业资源提供依据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1、种群自然生活史的研究。
2、群体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
3、渔业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的核心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目的为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和进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使我们人类能充分利用水域,并通过科学管理,增殖放流等,可持续地获取最大渔获产量。
五、相关学科1、鱼类学2、海洋生物学3、海洋学4、数理统计学5、生态学6、生理学、行为学、水产增殖学等。
第二节渔业资源学研究简史一、国外研究简史(一)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简史1、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原因19世纪中期起,欧洲(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湖泊、河流里的鱼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19世纪末,由于人类的捕捞活动,海洋鱼类资源也出现下降现象。
其中,开发最早的北海渔业。
产量开始明显下降。
北欧国家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希望提出使渔获量保持稳定的措施。
2、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史1902年,在丹麦首都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Explortion of the sea)”,缩写为ICES。
国际性研究机构:西北大西洋渔业委员会、太平洋东北部渔业委员会、国际鲽鱼捕捞调整委员会、国际金枪鱼渔业委员会等。
各个国家,在本国管辖水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
FAO,几十年来搜集整理和出版了各国海区渔获量统计资料,出版有价值的鱼报和组织出版了水生生物学和渔业的书刊目录等。
(二)渔业资源学基本理论建设简史1、19世纪中期观点:捕捞对鱼类资源影响不大。
海洋鱼类资源无尽蒇论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生物学家Huxley。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繁殖论”代表人物:德国著名鱼类学家Heinche(韩茵克)(2)“稀疏论”代表人物:丹麦学者Petersen(彼德逊)(3)“波动论”代表人物:挪威学者Hjort(饶尔特)(4)“最适渔获论”代表人物:苏联学者Bapahob(巴拉洛夫)(5)“平衡渔获量理论”代表人物:英国学者Russell(鲁塞尔)1931年,鲁塞尔提出“平衡渔获量理论”,标志着渔业资源学学科正式诞生。
3、20世纪,许多国家的很多学者继续不懈地努力,开展和深入渔业资源学的研究。
Beverton和Holt,利用高等数学方法成功地创立了B-H模型。
Schaefer,创立了剩余产量模型,即“Schaefer模型”此外,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研究也较多。
二、国内研究简史1、主要调查研究1953年,“烟威鲐鱼渔场综合调查”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水产资源调查”1981—1985年,“中国渔业自然资源调查与渔业区划”1997—2001年,“我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勘测专项—生物资源调查”不同时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开展了各种不同规模的渔业资源普查和专题调查。
80年代以后,我国还着重开展了渔业资源管理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技术研究。
2、研究主要种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鱼、鲐鱼、蓝圆鲹、鲱鱼、绿鳍马面鲀、远东拟沙丁鱼、鯷鱼、毛虾、中国对虾、海蛰、日本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等3、研究主要成就研究方法正确,资料比较齐全,成果比较令人信服的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
研究方法不够正规,资料不够齐全,尚有一些疑问的有:鲐鱼、蓝圆鲹、日本无针乌贼、对虾、毛虾等。
第三节渔业资源的特性1、移动性:在海洋里生活的生物,除极少数是固着生物外,绝大多数都有洄游移动的习性。
2、公有性:海洋渔业资源在未被捕获上来之前,不属于任何人,它是捕获者的所有物。
3、自我更新性:海洋渔业资源能通过繁殖、生长、死亡,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调节。
4、波动性: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资源数量要发生波动。
5、有限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容纳一定量的生物数量,而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在食物转换过程中,每转换一级约损失90%。
符合生态系统生物数量金字塔理论。
7、未知性:海洋渔业资源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准确计算其种群资源量。
第四节 种类,分布一、种类数量全世界有记载的鱼类有2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种;中国有记录的海洋鱼类约有3187种。
其实,海洋中的鱼类还远不止这个数,一些大洋性、深海性的种类我们人类还不知道。
全世界能作为重要捕捞对象只有200种左右(据FAO 的报告),如今,35%的种类资源量正在急剧减少。
1、底层种类资源:主要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如带鱼、大黄鱼、虾类、蟹类等2、沿岸中上层种类资源:主要栖息于大陆架海区中上层的种类,如鲱科、鲹科、鯷科鱼类等。
3、大洋性中上层种类资源: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和大洋上表层的种类,如金枪鱼等。
4、岩礁性种类资源:主要栖息于岩礁区的种类,如石斑鱼、六线鱼等。
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初级生产力高的海域。
据统计:全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95%来自占海洋面积不到8%的大陆架海域。
三、潜力1、头足类2、中上层鱼类3、南极鳞虾第二章 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 种群一、基本概念1、生活小区(biotope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每种生物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特定区域,这区域与邻近区域比较,存在明显可辨的差别,表现为存在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或是不可跨越的自然障碍,这种特定区域叫生活小区。
2、种群(Population ):是指在同一生活环境中,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理和生态特征,相同的产卵习性,且进行同一生物学过程的群体。
概念理解: (1)、一个种群是一群同物种的个体 (2)、必须分布在同一地区。
(3)、这些个体群形态特征相同,特别是产卵习性相同 (4)、这些个体群与同物种的其它群体分开。
3、群体(stock ):同一种群(种族)的鱼根据集群的性质和不同的生活阶段汇集而成的鱼群叫群体。
(1)、产卵群体:指性成熟的鱼,为了进行生殖活动而结合在一起的鱼群。
⎩⎨⎧鱼群中的鱼群。
复产卵再次参加到产卵:剩余产卵群体:指重群中的鱼群。
次性成熟参加到产卵鱼:补充产卵群体:指初b a(2)、索饵群体:指为了摄取食物而集中在一起的鱼群。
(3)、越冬群体:指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而集中在深水或较温暖水域的鱼群。
(4)、越夏群体:指为了度过酷热的夏天而集中在深水或较寒冷水域的鱼群 (5)、捕捞群体:泛指一切达到一定长度、重量而成为有捕捞价值的鱼群。
二、种群的分类方法:1、地理种群:由于地理条件的隔离形成的。
2、生态种群:在同一区域的生物,由于生物学过程不同形成的。
三、研究种群的意义:种群是某一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对象。
种群是物种的一个基因库。
生物资源数量变动规律以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来体现。
搞清某一生物种群问题,是正确找出其资源特点,并能进行合理利用的前提。
四、种群的鉴别方法:(一)形态学方法(或称生物学测定方法)1、分节特征:鳍条、侧线鳞、鳃耙、脊椎骨(腹椎骨与尾椎骨)、幽门盲囊,鳔支管等。
2、体形特征(或称量度特征):主要测量鱼体各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并统计该比值的种群样品平均数和平均数误差。
主要参数:全长 / 体长、体长 / 头长、体长 / 体高、头长 / 吻长、头长 / 眼径、尾柄长 / 尾柄高上颌长、眼后头长、眼径、背鳍基长、背鳍后长、肛长、胸鳍长、腹鳍长等⎪⎪⎪⎪⎪⎭⎪⎪⎪⎪⎪⎬⎫=-==∑∑==nm n M x n xM n i ini i σσ11)(生物统计学方法求平均差异系数:Midiff=222121m mM M+-式中:M1,M2为两个种群同一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m1,m2为相应的平均数误差。
应注意的四个问题:(1)、不能仅用某一个形态比值进行比较。
(2)、鉴别的样品要取自不同海区,这个海区最好是产卵场。
(3)、鉴别的样品最好是生殖群体。
(4)、鱼体新鲜、完整、无缺损。
(二)生态学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鱼类,其洄游分布、生殖期、排卵类型、繁殖力、卵径大小、生长速度、食性肥满度、性比、年龄组成、性成熟年龄、寿命等等生态特征不同来鉴别。
(三)生理学方法(或称血清学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鱼,其血清疑集反应不同的原理来判别种群的方法。
(四)寄生虫学方法利用寄生虫在不同种群的鱼类身上,其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来判别种群的方法。
(五)生化遗传学方法根据遗传基因来区分种群的方法。
(六)渔获量统计方法根据渔获量的周期性、一致性和变动程度来判别种群的方法第二节年龄与生长一、研究鱼类年龄与生长的意义1、在研究鱼类蕴藏量时,具有重要意义2、在制定捕捞规格和捕捞强度时,研究年龄具有重要意义。
3、编制渔获量预报时,具有重要意义。
4、在拟定水域中进行养殖时,具有重要意义。
5、在移值和驯化鱼类时,可以根据它们生长速度,规律以及对饵料的需求,进行环境条件改良,以适应新的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提高效果。
6、在研究鱼类种群时,年龄和生长特点可作为判别不同种群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几个名词1、生物学测定:研究渔业资源必须着手进行的基础工作,通常包括雌雄鉴别、测定年龄、体长、体重、性腺成熟度、饱满度、含脂量、繁殖力等。
2、世代:某种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生长期的划分单位,同一时期出生的属于同一世代,以发生年份表示。
如1995年出生的鱼称为“95世代”。
3、年龄组:相同年龄的鱼群称为某一年龄组,或鱼类在同一年内孵出的全部个体称同年年龄组。
4、年龄组成:渔获物中同种类或同种群的鱼,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与全部个体数的比率(%)。
5、体长组成:渔获物中同种类或同种群的鱼,各体长组的个体数与全部个体数的比率(%)。
6、渔获物组成:渔获物中各种鱼类或种群的鱼,其个体数与总渔获物个体数的比率(%)。
7、生长率(或称生长速度):生物体在一年中所增加的体长或体重。
三、鱼类年龄鉴别(一)、年龄鉴别方法1、年轮法:(1)材料鳞片、耳石、脊椎骨、鳍条、匙骨、鳃盖骨等。
(2)鳞片类型盾鳞:构造似牙齿,为软骨鱼类特有的鳞,如鲨鱼硬鳞:构造⎪⎩⎪⎨⎧雀鳝式科习类式标准式 为少数硬骨鱼类特有,如鲟、鳇骨鳞:⎩⎨⎧处圆滑无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