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学生姓名 王贤坤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 孙霄2015 年 月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一、作品的相似性……………………………………………………………()(一)作品的取材……………………………………………………………()(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二、悲剧成因………………………………………………………………()(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三)社会及道德原因………………………………………………………()三、结语………………………………………………………………………()附录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性和悲剧成因摘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自己或缠绵、或凄婉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历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为了爱情而粉身碎骨,甚至死亡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东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广为传颂,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交相辉映。

这两部爱情悲剧分别讲述了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合,最终都为爱情而共赴黄泉的故事。

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和时代,但是在创作上,语言上,以及人物塑造上,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

本文通过这些相似点来浅析造成这些悲剧故事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相似点悲剧性目录一、作品的相似性……………………………………………………………()(一)作品的取材……………………………………………………………()(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二、悲剧成因………………………………………………………………()(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三)社会及道德原因………………………………………………………()三、结语……………………………………………………………………………()参考文献………………………………………………………………………()谢辞………………………………………………………………………………()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自己或缠绵、或凄婉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历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为了爱情而粉身碎骨,甚至死亡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东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广为传颂,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交相辉映。

这两部爱情悲剧分别讲述了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合,最终都为爱情而共赴黄泉的故事。

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和时代,但是在创作上,语言上,以及人物塑造上,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

本文通过这些相似点来浅析造成这些悲剧故事的原因。

一、作品的相似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作品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等却展现出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跨越了国度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一)作品取材《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作为传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晋,梁祝发源于何处历史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汝南县马乡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等。

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其内容和精神已经跨越国界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

之后,英国的诗人阿瑟·布卢克在1562年写了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使故事传遍了整个欧洲。

l594年至l595年间,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根据这篇叙事诗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后,该故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大众喜爱。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出生在中国浙江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聪明美丽,任性而主见。

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结为兄弟。

学成分别之际,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

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到祝家庄求婚,方知英台之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山伯由此悲愤成疾而身亡。

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梁山伯墓,英台到墓前哭祭;墓穴为之裂开,英台随即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飞出,真所谓:今世夫妻难成随,来生化蝶比翼飞。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一部爱情悲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英国维洛那城,发生在两个积怨很深的家族凯普莱特、蒙太古之间。

然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却一见钟情。

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家族仇恨,他们私订终身,可惜幸福的日子并不长,罗密欧在街上杀死了凯普莱特的侄子被逐出维洛那城。

后来由于朱丽叶用假的死来搪塞帕里斯的求婚,但罗密欧却喝下毒药,当朱丽叶醒来发现快要死去的罗密欧的时候,朱丽叶用短剑结束自己年轻生命,他们拥抱着爱情升入了天国。

(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本爱情剧可以看出,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坚贞不渝,敢于打破传统枷锁,摈弃旧的婚姻制度,捍卫真爱的勇气。

这也是东西方青年向往的爱情方式。

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方式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显得有一点极端,但是他们却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们的爱情做出最好的诠释。

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的爱没有因为死亡而结束,而是因为死亡变得永恒。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反封建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祝英台不愿接受父亲的包办婚姻,却无奈命运的捉弄。

他们反抗传统文化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反抗个人婚姻和自主权完全由父母控制的社会制度。

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得到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排除各种阻挠,战胜别人,战胜自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其凄美和浪漫,冲破时间的束缚,穿梭在时空之中。

它记录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也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不渝。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传颂它,感受它,为之笑,为之泣,最终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社会延续千年的忠贞爱情的代名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作品不仅给我描绘了爱情的凄婉,同时也让我们见证的对自由爱情追逐的崇高。

在作品中有两个积怨很深的家族凯普莱特、蒙太古,命运有时候就是在捉弄人。

仇恨阻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但他们没有放弃爱情,选择了相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

最终他们为了爱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用“永恒的方式”走到了一起。

(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两部戏剧的语言都十分优美,其词华美精致,人物对白、独白极富韵味,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真意切,两部作品中都用华丽的语言刻画出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这些语言对于故事的构思并非简单地辞藻堆砌,而是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也是作品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民间的传说故事,经几代人的传扬与加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故事中当祝英台接到家书在回家途中与梁山伯的一些对话,表现了祝英台将要离开梁山伯的不舍,同时也表现了传统中国女人的内敛想要做一件事却不敢明明白白的去说,想让梁山伯去猜自己的心思,用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如祝英台说道“书上喜鹊对打对,今日英台一人回”,可梁山伯却说道“贤弟虽是一人走,到家便如鸟归林”。

他们的故事发展至今语言变得既精练,流畅,口语化,同时也极具表现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第一次相见时,就一见钟情,并且彼此通过语言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出来。

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的时候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

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当他得知朱丽叶是仇家的小姐时说:“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

”而朱丽叶在向奶妈打听罗密欧的时候说:“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

”当她也得知心中的恋人是仇家的独子时感叹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以及后来朱丽叶所说“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密欧,随他到天涯海角。

作品语言无不表现男女主人公对于追求爱情的真情流露。

(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两部作品中都是女方家长不同意并威逼嫁与他人,接着是抗婚不成,双双以死徇情。

作品都将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让她们经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通过对于他们内心的各种煎熬来表现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完美的性格特征。

她们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但最终不能避免悲剧收场。

如祝英台和朱丽叶都是以惊人的勇气反抗封建道德和偏见的约束,最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

他们的爱情最终不能成眷属,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二、悲剧成因尽管他们的爱情成为我们现在对于男女爱情的一个美好象征,但是作品本身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它的悲剧性。

关于两部作品的悲剧性有很多共同的原因,同时也有不同的方面。

(一)人物自身原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比较保守,甚至可以说是谨慎,并将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他们自身言行当中。

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梁山伯无疑代表着古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呆板、身上有着浓浓的书生气,有着对于三纲五常的死心塌地,三年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不识祝英台的女儿身,祝英台临走时的缕缕暗示他也不以为然,反以为是祝英台戏弄他。

当他得知事情的事情的原委,以及祝英台将要嫁于马文才的时候,不是勇敢的选择去与权贵做斗争,而是到祝英台家责备祝英台的不守信约,梁山伯从开始的满怀信心到最后的哀怨悲怆,在悲伤地沉寂之后他也无力反抗这强大的封建礼教,只能“袖中取出玉扇坠,双手还于祝贤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