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道—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黄敏
引言复仇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西方都有久远的历史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阿伽
门农》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大仲马的《墓
奋
山伯爵》等等其墓本主题之一就是复仇
《史记》
记
载了卧薪尝胆荆柯刺秦赵氏孤儿等多个著名的复
仇故事说岳全传》中的陆文龙一节每迅笔下的《铸剑》演绎的也是复仇复仇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广泛的表现其中必定有“深厚的人性墓础和复杂
的社会根源”若非有共通的人性墓础复仇就不可能在诸多形态不同的社会中出现而若非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复仇也不可能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差别中西复仇文学在墓本目的情节上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可以在更广泛深入的文学
文化层面上探讨其中的异同点和所代表的意义本文拟就从墓本理念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三个方面审视中西复仇文学的相异之外并概括说明这种异质特征的艺术价值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宣扬的是一种伦理和道德文化《论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明强调“未知生焉知死阎所以这一理想“更关注现世的人道和人格追求,这与西方哲学与宗教推崇个人的精神价值贬抑表象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倾向非常
不同儒家认为个人的价值在于融入群体它提倡的
是忠君敬业勒勉于字无愧于他人和自我的人生态度在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完善个人的人格和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这就意味着危难当头时个人应当勇
于承担大任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所以中国的复仇文学多展现勇挑重担扫奸除恶的伟大人格并以正义最终的胜利宣扬善恶终有报的
伦理思想例如《赵氏孤儿》讲述忠义之士舍命维护
忠良后代的故事《
铸剑》里出现了一位替人复仇的
黑衣人形象《史记》中也记载了越国君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复国精神这种中国式的复仇都以正面
弘扬忠孝节义为宗旨始终围绕着扬善惩恶的
中
心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中国儒家重视现
世福乐和道家将个体融入自然以求解脱的思想不
同古希腊将世界分为两部分本体的超越世界和现
象的感性世界灵魂与精神被划至本体世界现象世界则保留了物质与感性的这面墓奋教把世俗社会与天堂对立起来认为灵魂可以凭借上帝之光进入天堂这两大思想源头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文学创
作
思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诗是对世界的模
仿是对感性生活的再现而感性生活又是对本体的
理念世界的模仿因此文学必须依靠所能达到的哲
学化认识取得自身的价值因此长久以来西方文学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力图从反映善恶中挖掘个体
生
命的智慈之光反映到复仇文学上西方文学作品能够不拘于现世的物质层面因此想象力极为丰富从《阿伽门农》到《哈姆雷特》莫不如此对个人命
运人
性与神性的审视与思索往往占据了很大比重人物描绘细从内心开拓深刻充分体现出不同自我现世与理念的各种矛盾冲突这些成为悲剧氛围浓厚
的西方复仇文学中深刻的哲理体验二人物塑造与文学使命
中国的复仇文学浴续福家哲学的伦理道德
原
则在人物刻画方面突出了人物言行的“统一性”人
物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与他的人格特征行动
目
标
完全一致人物成为某种观念的化身或代言人所
谓
的冲突一般出现在正反方人物之间而少见于人物的内心比如《赵氏孤儿》里矛质集中体现在忠奸的代表程要和屠岸贾之间后者的邪恶似乎是天生的他灭赵家追杀孤儿直到最后自己沦为刀下之克
并没显示出丝毫的愧疚。另一方面程要受赵家所托还割舍了亲生骨肉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即使
这样他护孤的决心也没有半点动摇《说岳全传》里的陆文龙与《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当听到亲生父母死于养父之手的真相后马上认祖归宗成全了忠
孝
之道并没有因为二十年的养育之恩而心生犹豫如
此种种都是将人物愿望和其使命合二为一把人物类型化使之成为道德理想的载体以加强伟大的人格与理想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说中国复仇文学较少表现同一人物
在特
定
情境中内心的矛盾但是它并不缺乏表现的能力
仍以戏剧《赵氏孤儿》为例第三折中屠岸贾呀令程
婴毒打公孙桥臼程婴三次选棍于细徽之处传达出他的两难处境。可见中国复仇文学中也有对人物内
心波动的交待但是由于中国审美观点的含蓄性讲究“留白”和点到即止对人物性格的这一侧面交待较少。更重要的是中国复仇故事强调社会公义和秩序的重建宏观从而使世人能和谐相处而重视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描绘必然激起读者的怜悯惋惜困惑等情绪减弱读者对伟大人格的敬幕和对奸恶的痛恨作为中国儒家道德的载体人物的思想行为需要统一作品才能把主要冲突集中到代表不同道德的人物身上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化宗旨相比之下西方复仇文学承袭其文化中对人的性格及其人存在意义的思辨在描写人物时更多地照顾到人物本身各个丰富的侧面因此西方复仇故事里不仅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大的笔扭放在共时性—人物内心的矛盾上这一矛盾成为西方作品中所有矛盾的主体和重心以至于《哈姆雷特》产生了著名的“延宕问题”—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为父报仇这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是不可想象的三情节建构与复仇之道复仇是复仇文学的共同主题所有的线索安排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但是在中西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下复仇者如何复仇复仇带来何种后果和意义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把复仇者得知真相作为复仇故本的一个分界点以此考察以上内几部中西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复仇故事“得知真相”的过程与西方复仇故事非常不同中国复仇文学侧重于代代相传的道德秩序而西方文学则十分重视对复仇对象的确定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因为中国社会很重视血缘关系和伦理文化传承中国的复仇文学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常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情节“述家仇”这种由亲人一般为长者向年青一代讲述家史的情节在西方文学中并不突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复仇者对家仇讲述人毫无保留地信任毫不质疑听到的故事复仇方上下一心总以圆满复仇收场可以看出对“述家仇”情节的普追运用和听者态度的设定体现了中国复仇作品的伦理宗旨弘扬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反映忠奸斗争和社会公义的必然恢复因此它设里了内在相对单纯的人物但是外在相对丰富的情节情节发展一般在善恶冲突的历时维度上展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相对地西方复仇文学十分重视对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在此过程中反思复仇行为本身及人生的终极价值古希腊的戏剧阿伽门农》没有以复仇过程的实施为重心但是它非常重视对复仇行为本身和人的命运的追问例如
阿伽门农的侍妾—预言家卡珊德拉很清楚等待他们两人的是死亡剧本以相当长的篇幅展示了她在
官门前徘徊犹豫时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人的困境和绝望以及人在绝境中的勇气中国复仇文本极少会
编织类似的“追问与探索情节也不太注重逐步展
示复仇过程
结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复仇文学
主题
虽然都是在叙述受害者对于施容者施加的迟到的惩
罚但是却昭示了中西方民族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与文学具有鲜明的现世功利目的复仇文
学的核心是对社会秩序最终稳定的关怀因此场力宣扬正义必胜的信念以及仁人志士勇赴危难的
凉然
正气复仇文学从宏观的视角入手写人物时偏向于
性格的类型化与单一化常把忠奸善恶对立起来进行道德评判有意识地省略了内在心灵冲突的描叙具有鲜明的裹贬态度在情节设计方面复仇故事
“揭示真相”的过程表现出中国重视伦理传承的文化
特点上一代的理想与使命可以交由年轻一代来实现这样就将冲突集中于外在的正邪斗争主线上不仅便于从历时的角度组织情节而且完成了文化传
承的目标突出了复仇事件的道德化结局可以说
中国复仇故事作为某种精神文化载体在人物与情节建构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善良与正义的渴
望是对一度失落的社会正义的重建
相反西方哲学与文化推崇个人的经验感悟与
智力倾向于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对立起来
反思深省人与命运之间的永恒冲突所以西方复仇
文学没有采用宏观的人物二分法而是偏重于现实
与理想之间人物主体的矛盾从徽观上透视人物性格上的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命运以细腻的手法引起
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恐惧与怜悯之情达到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情节上西方复仇文学着眼于对复仇具体过程的描绘重视对犯罪贵任的认定重视逐
步推行
并时常反思复仇计划在此过程中呈现复仇者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意义的关怀
注释苏力《法律与文学》三联书店科
孔子《论语述而》
】同上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阎孔子《论语卫灵灼北京燕山出版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