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

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

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

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
《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

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

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

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
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

正因为如此,她们二人采用了各自力所能及的手段和方式去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从她们复仇的过程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有各自的复仇特点,同时也因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二者复仇特点的相同点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通过编织这一特殊方法来保存记忆,而她们的编织在复仇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德法日太太用安全而隐蔽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所有的事件用自己的符号编织在织物中,将自己的恨怨情仇都编织在了自己的毛线中,被她编织过的名字终将付出代价。

法国大革命之前,她的身份是作为一名酒店的老板娘,但实际上她一直秘密的进行着革命的工作。

她安详沉静却又机智敏锐,她用她的特殊方法编织仇恨者的名字。

并且在《双城记》中关于德法日太太的编织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法日站直身子回答“既然我老婆接受了任务,愿意一个人把记录保持在她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字也不会忘记的------一个音节也不会忘记的”。

她用她自己的针法和记号编织起来的东西,在她看来简直跟太阳一样清楚。

莒国妇人自丈夫被杀害后,一直生活在纪鄣,量了城墙的高度开始纺线搓绳,同时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残酷和仇恨纺织在绳子中,从她丈夫被害一直到她年老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纺线搓绳,这种思念和仇恨支撑着她执着的等待复仇的机会。

除了上述复仇特点的这一相同点以外,二者复仇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相同点,这也是她们复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条件。

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为复仇坚持不懈,从来都没有想着放弃为复仇而做的一切准备,而是执着等待复仇时刻的到来,并且二人巧妙的利用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女性自身在复仇方面的软弱性是避免不了的。

在那个滥杀无辜已经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社会,德法日太太能够洞察当时社会的局势,用编织的方式不断的提醒自己复仇的使命,从没有忘记或者懈怠自己心中复仇的念头和行动,她怀着几十年积蓄心中的深仇大恨,只为有朝一日毫不留情的复仇。

她让自己一直生活在仇恨中,并且成功利用当时法国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反抗,跟着丈夫德法日以及千千万万的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同时也开始了自己复仇的计划。

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对复仇一事是达到共识的,尤其是在法律制度不能保全百姓利益,只是统治工具的时候,更是将复仇当成自己的使命。

最重要的是“崇尚复仇”作为一种文化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

如果说复仇的行动像激情喷发的火山,那么复仇的心理就像暗流涌动的岩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支配下,莒国妇人复仇的意志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消失,反而是历久弥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莒国妇人在丈夫被杀害以后的很多年里面,一直等待复仇的机会,直到年老时才有了报仇的条件和机会。

她利用齐国和莒国之间的战争为丈夫报了仇。

虽然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的复仇特点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女性在复仇的过程中有她们各自的特点。

德法日太太积极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相信自己能够亲手杀死仇人。

在她选择为她家人进行复仇的时候,她就一直在为复仇行动着,一方面,她是酒店老板娘,另一方面,她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她英勇无畏,组织领导攻打巴士底监狱,有勇敢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法和出众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她是个天生具有革命性的劳动妇女,也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员勇猛的女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德法日太太在丈夫气馁的时候鼓舞他,在攻占巴士底监狱的时候她冲在最前线,领导妇女参与革命。

而莒国妇人在齐国和莒国之间进行战争时,只是将自己平时搓的绳子扔给了齐国,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并没有像德法日太太那样参与到其中,莒国妇人作为古代复仇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她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她的复仇手段及采用的方法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弱和保守。

三、复仇结局及成因
最终,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为自己的亲人报了仇,也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使命。

德法日太太把无辜的贵族后人达奈送上了断头台,致使代替他的卡顿为爱牺牲,她甚至将许多无辜的人当作是自己复仇的对象进行疯狂的屠杀。

莒国妇人通过与齐国的巧妙配合将杀害自己丈夫的莒国君主赶出了莒国。

德法日太太通过呐喊和杀戮来发泄自己的仇恨,生活的残酷和政府的压榨使得广大人民对政府充满了怨恨,这些城乡劳动者虽然怀着对大革命的巨大热情和献身精神,但在思想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却没有做好准备,带有狂热性和盲目性。

德法日太太同这些革命者一起行使自己复仇的使命,她继续着她狂热、盲目、嗜血的反抗,她把自己的恨延续到无辜的人身上,自幼身怀家破人亡的大恨,日日依靠复仇的乳汁滋养,没有受过文化的熏陶和政治教育,再加上她生性强悍固执,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当时令人遗憾的现实:大革命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并未明确新世界将如何构建,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她在面对大众原谅达奈时,为了复仇而完全失去理智,甚至把马内特医生也扯进来,她的行为失去了人性。

在仇恨的熏使下,德法日太太渐渐失去了自己当初复仇的动机,得势后的德法日太太滥用职权,成为杀人狂魔,她的存在对那些善良的人的生命安全产生不安。

相比之下,莒国妇人的复仇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复仇中的惩恶扬善的复仇主题,她的复仇只是针对莒国君主一个人,在她复仇的过程中她没有牵扯一个无辜的人,她只是在践行中国人心目中杀人偿命的复仇观念。

她的复仇计划在齐国的帮助下成功,在齐国攻占莒国,将莒国君主赶出莒国以后,她就已经完成了复仇使命,再没有实施任何报仇的措施。

一方面,她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和女性软弱的特点使得她没有能力再对莒国君主进行更深层次的复
仇。

另一方面,她在为自己复仇使命努力的时候,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人性,看到自己达到了复仇的目的,她知道满足,知道将自己从仇恨中解放出来。

四、复仇的影响
通过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机智巧妙的利用政治斗争作为工具,二人的复仇都获得了成功,而且两个人的复仇结果都为自己和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莒国妇人深知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向莒国君主复仇是不可能的,她巧妙的配合齐国攻打莒国的计划,为自己报了仇,并且使齐国军队靠着自己的绳子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德法日太太来说,仇恨使她蒙蔽了双眼,由于自己的过度积恨,她用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置于一个更为不幸的境地。

渐渐地她已是魔鬼的存在,成为一个残忍的嗜杀者,使自己的人性发生了扭曲,最终走向人性的对立面。

对整个社会而言,她凭借一己之力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十五年,英法两国骄奢淫逸的统治阶级企图以残酷的镇压,骇人听闻的酷刑来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封建贵族肆无忌惮的剥削压迫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

德法日太太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一员,同广大革命者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对法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