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考试计算题大全1.已知某点所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4345000m ,y =19483000m 。
问该点位于高斯六度分带投影的第几带?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该点位于中央子午线的东侧还是西侧?第19带,︒=︒-⨯=11131960L ,西侧。
2. 4.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y =-306579.210m ,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 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0L 。
Y=20×(-306579.210m+500000m)=20193420.790。
︒=︒-⨯=11732060L1.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
图1表2:水准测量记录表mBMm BM 110.142,952.13821==8.18校核:,,。
2.在水准点B和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
已知B的高程为5.612m,的高程为5.400m。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图2表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aMbBMaMbBM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1.94.0每公里改正数=-(+0.012)/4.0=-0.003(m/km)改正后校核:3.在水准和之间进行普通水准测量,测得各测段的高差及其测站数ni如图3所示。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4),最后请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计算出水准点1和2 的高程(已知的高程为5.612m,的高程为5.412m)。
表4: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aBMbBMaBMbBM图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5.412-5.612=-0.200(m )-0.218+0.200=-0.018每站改正数= 校核:4.计算下表中水准测量观测高差及B 点高程。
表2-4 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5.在表2-5中进行附合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计算高差改正数、改正后高差和高程。
表2-5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计算表4右图,已知水准点A BM 的高程为33.012m ,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在下列表格中计算各点高程。
(7分)五、计算题:型光学经纬仪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整理表3-7中水平角观测的各项计算。
11. 用J612. 使用CASIO fx-3950P 计算器编程计算表3-8竖直角观测的指标差和竖直角。
竖直角观测记录13. 用DJ 6型光学经纬仪观测某一目标,盘左竖直度盘读数为7l °45′24″,该仪器竖盘注记为顺时针注记,测得竖盘指标差x =+24″,试求该目标正确的竖直角 为多少? α=18015/00//7.在B 点上安置经纬仪观测A 和C 两个方向,盘左位置先照准A 点,后照准C 点,水平度盘的读数为6º23′30″和95º48′00″;盘右位置照准C 点,后照准A 点,水平度盘读数分别为275º48′18″ 和186º23′18″,试记录在测回法测角记录表中(见表5),并计算该测回角值是多少? 表5:测回法测角记录表8.某经纬仪竖盘注记形式如下所述,将它安置在测站点O ,瞄准目标P ,盘左是竖盘读数是112º34′24″,盘右时竖盘读数是247º22′48″。
试求(1)目标P 的竖直角;(2)判断该仪器是否有指标差存在?若存在,求算指标差的值? (竖盘盘左的注记形式:度盘顺时针刻划,物镜端为180º,目镜端为0º,指标指向90º位置)答:由竖盘注记形式判断竖直角计算公式为 L -90 =左α,270-R =右α,所以4243-224243112-90'''='''=左α,2173-228422247270R '''='''=-=右α,故:8453-222217322-424322-2'''='''+'''=+=)(右左ααα竖盘指标差:2412'''=-=右左ααx9.某台经纬仪的竖盘构造是:盘左位置当望远镜水平时,指标指在90º,竖盘逆时针注记,物镜端为0º。
用这台经纬仪对一高目标P 进行观测,测得其盘右的读数为263º18′25″,试确定盘右的竖直角计算公式,并求出其盘右时的竖直角。
解:盘右的竖直角计算公式为:R -270=右α盘右的竖直角为:531465281263-270R -270'''='''==右α1. 算表3-5中水平角观测数据。
表3-510.计算表3-6中方向观测法的水平角测量成果。
表3-6五、计算题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解:据题意,(1),此丈量结果能满足要求的精度。
(2)设丈量100m距离往返丈量按此要求的精度的误差为 时,则,则 ,即往返丈量较差最大可允许相差为。
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
3. 甲组丈量AB 两点距离,往测为158.260米,返测为158.270米。
乙组丈量CD 两点距离,往测为202.840米,返测为202.828米。
计算两组丈量结果,并比较其精度高低。
解: m D AB 265.158)270.158260.158(21=+= m D CD 834.202)828.202840.202(21=+=158261265.158260.158270.158=-=ABK,169031834.202828.202840.202=-=CD K因为AB CD K K <,所以CD 段丈量精度高。
4.五边形的各内角如图,1~2边的坐标方位角为30︒,计算其它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解:右前后βαα-180 +=,所以, 6523=α, 16034=α, 22045=α,28051=α,3012=α5.已知1~2边的坐标方位角为65︒,求2~3边的正坐标方位角及3~4边的反坐标方位角。
51234N65︒ 210︒ 165︒解:左前后βαα++= 180,所以 9523=α, 8034=α,所以2601808043=+=α46. 甲组丈量AB 两点距离,往测为267.398米,返测为267.388米。
乙组丈量CD 两点距离,往测为202.840米,返测为202.828米。
计算两组丈量结果,并比较其精度高低。
解: m D AB 393.267)388.267398.267(21=+=m D CD 834.202)828.202840.202(21=+=267391393.267388.267398.267=-=ABK,169031834.202828.202840.202=-=CD K因为CD AB K K <,所以AB 段丈量精度高。
7. 甲组丈量AB 两点距离,往测为267.398米,返测为267.388米。
乙组丈量CD 两点距离,往测为198.840米,返测为198.828米。
计算两组丈量结果,并比较其精度高低。
解: m D AB 393.267)388.267398.267(21=+= m D CD 834.198)828.198840.198(21=+=267391393.267388.267398.267=-=ABK,165691834.198828.198840.198=-=CD K因为CD AB K K <,所以AB 段丈量精度高。
8. .五边形的各内角如图,1~2边的坐标方位角为130︒,计算其它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解: 左前后βαα++= 180,所以, 7023=α, 1034=α, 27545=α,24051=α,30112=α49.已知1~2边的坐标方位角为65︒,求2~3边的正坐标方位角及3~4边的反坐标方位角。
解:右前后βαα-+= 180,所以 8023=α,13534=α,所以31518013543=+=α410.用罗盘仪测定直线AB 的磁方位角,罗盘仪安置于A 点,读数为85︒30',罗盘仪安置于B 点,读数为265︒00',计算直线AB 的磁方位角AB α。
解:()[]()[]51851800026503852118021AB '=±'+'=±+=BA ABααα1.某直线段丈量了4次,其结果为:98.427m ,98.415m ,98.430m ,98.426m 。
使用CASIO fx-3950P 计算器在单变量统计模式下计算其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和相对误差。
X=98.4245m ,m=±0.0066m ,m x =±0.0033m ,1/30000 2.设对某水平角进行了五次观测,其角度为:63°26′12″,63°26′09″,63°26′18″,63°26′15″,63°26′06″。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中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答案:X=63°26′12″,m=±4.7″,m x =±2.1″。
3 .对某基线丈量六次,其结果为:L 1=246.535m ,L 2=246.548m ,L 3=246.520m , L 4=246.529m ,L 5=246.550m ,L 6=246.537m 。
试求:(1)算术平均值; (2)每次丈量结果的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和基线相对误差。
1.2.3.4.132.25 272.25 182.25 12 3 4N65︒ 165︒210︒4.观测BM1至BM2间的高差时,共设25个测站,每测站观测高差中误差均为±3mm,问:(1)两水准点间高差中误差时多少?(2)若使其高差中误差不大于±12mm,应设置几个测站?解:(1)∵h1-2=h1+h2+.....h25∴又因m1=m2=......m25=m=+_3(mm)则(2)若BM1至BM2高差中误差不大于±12(mm)时,该设的站数为n个,则:∴(站)5.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三角形进行四次观测,其三内角之和分别为:179º59′59″,180º00′08″,179º59′56″,180º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