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知识总结
1.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
a.食物蛋白质含量;
b.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包括表观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真蛋白质的消化率;
c.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d.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2.人体能量消耗的方面
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体力活动(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食物热效应(指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三方面。

3.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a.维持正常视觉功能;
b.合成糖蛋白;
c.影响正常上皮与分化;
d.维持骨骼正常生长;
e.防癌作用。

4.钙生理功能
a.构成骨骼和牙齿;
b.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
c.促进某些酶的活性;
d.参与血凝过程。

5.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体的影响
妊娠期营养对母体的影响:a.营养性贫血;b.骨质软化症;c.营养不良性水肿;
d.妊娠并发症;
e.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以及产后出血、感染及母乳不足等问题。

对胎儿的影响:a.低出生体重,b.先天性畸形,c.脑发育受损,d.围生期婴儿死亡率增高,e.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f.巨大儿。

6.膳食模式及分类,我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改善措施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所占膳食的比重,以及各类食物所能提供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

分为四类:东方膳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日本膳食模式和地中海膳食模式。

我国膳食模式存在的问题:a.谷类食物消费偏低,b.蔬菜水果明显摄入不足,c.动物性食物及油脂消费大幅增长,d.奶类和豆类食物摄入不足,e.盐和酱油摄入量偏高。

主要改善措施:a.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制定国家营养改善相关法规;b.发展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的科学指导,为改善营养健康水平发挥作用;c.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调节膳食结构,合理营养,预防疾病。

7.营养评价需要的资料分类:人体测量学资料,生化资料,临床资料和膳食资料。

8.营养性贫血概念及相关营养素
概念:凡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均可使红细胞分化、血红蛋白合成发生障碍,导致外周血液单位体积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范围,称为营养学贫血。

其相关营养素:a.铁缺乏:铁摄入不足,膳食中铁吸收率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丢失增加;b.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障碍,需要量增加。

9.脂肪肝概念及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
脂肪肝(FLD):是指脂类(主要是三酰甘油或称中性脂肪)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聚集,其总量超过常量的1倍或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浸润累及超过30%-50%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a.科学调整饮食,达到平衡营养;b.维持正常血脂、血
糖水平,增加自我保健意识;c.坚持每日锻炼,保持理想体重;d.合理辅以药物,预防并发症。

10.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a.节制饮食,限制总能量摄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b.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应适当,同时注意补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c.避免高糖饮食,如各种甜食、糖果等,不偏食;
d.提倡高纤维饮食,减少乙醇和钠的摄入;
e.饮食治疗需长期坚持;
f.肥胖、妊娠、并发症病人的饮食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1.肠内营养的概念及适应症
肠内营养(EN):是指当病人的胃肠道具有一定的消化吸收功能,但因病理影响或某些治疗需要,而需从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输入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治疗法。

其适应症:a.径口摄食不足或摄食禁忌;b.肠道疾病,如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等;c.其他,如心血管疾病、肝肾衰竭等。

12.肠外营养的概念及并发症
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无法经肠道途径摄取和利用营养物的病人提供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其并发症:a.置管并发症;b.感染并发症;c.代谢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维生素缺乏等。

13.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普通饮食、软食、半流质饮食和流质饮食),治疗膳食和试验膳食。

14.医院各类基本膳食的适应症
普通膳食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的病人和咀嚼功能正常、恢复期的病人;软食适用于低热、手术恢复期、消化性溃疡恢复期、老年病人或有咀嚼障碍者;半流质饮食适用于发热、消化道疾病、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和咀嚼不便者;流质饮食适用于发高热、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炎症、咀嚼吞咽困难、垂危病人。

15.高能量膳食适用于结核病、甲亢及恢复期病人;高蛋白膳食适用于营养不良、贫血、癌症、大面积烧伤及感染性病人;无盐膳食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高血压等症状较重者;高纤维膳食适用于便秘、糖尿病、肥胖病人;冷流质膳食适用于扁桃体和某些口咽部手术病人;限酪氨酸、多巴胺膳食适用于因治疗需使用单氨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

16.胆囊造影试验饮食、低碘饮食的特点
17.必需氨基酸是指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蛋白质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八种,婴儿多了一种组氨酸。

18.必须脂肪酸是指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

19.血糖生成指数概念及意义
血糖生成指数(GI)简称血糖指数,指分别摄入某种食物与等量葡萄糖2h 后血浆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比,GI=某食物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GI是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
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GI高,表明该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血糖浓度波动小。

20.食物的营养价值及评价方法、意义
答: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评价方法有两类:a类基于食物成分的评价方法:测定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营养能量指数,食物成分表;b类基于食物其他方面的评价方法:食物利用率和食物抗氧化能力。

意义:a.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提出现有主要食物的营养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法; b.了解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损失,采取有效措施;
c.指导人们科学选购食物及合理搭配膳食,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1.肥胖及分类、发生原因
答: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导致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遗传性肥胖三类。

发生原因:a.遗传因素,基因突变、肥胖症家族史等可致肥胖发生;
b.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时,食欲亢进,摄食增加,导致肥胖;
c.饮食生活习惯,膳食不合理,进食能量过多,又缺乏一定的锻炼,可导致肥胖。

22.INQ及其评价标准
答:INQ即营养能量指数,是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某食物营养素密度(某食物所含营养素/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能量密度(所含能量/能量参考量)。

其评价标准是:INQ=1,该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给能力平衡相当;INQ>1,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INQ<1,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