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泻病诊治共识
↓ 水样腹泻
电镜下正常肠粘膜微绒毛 轮状病毒肠炎的微绒毛
肠毒素性肠炎发病机理——分泌性腹泻
肠毒素性肠炎(产毒性大肠杆菌)
细菌粘附在刷状缘 繁殖
产生
↓
↓
不耐热肠毒素(LT) 耐热肠毒素(ST)
激活
↓
↓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
↓
三磷酸腺苷 环磷酸腺苷 三磷酸鸟苷 环磷酸鸟苷
(ATP) (cAMP)
弯
曲
难
菌
辨
梭
杆
菌
真菌:念珠菌、曲菌、毛霉菌 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
隐孢子虫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制——渗透性腹泻
病毒 小肠绒毛
↓
绒毛破坏
↓
双糖酶量、活性下降 载体减少
↓
↓
双糖消化不全 钠转运吸收障碍
复制
小肠回吸收减少 ↓
糖脂肪吸收减少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 (NSP4) 分泌诱导剂
↓ 渗透压增加
(GTP)
(cGMP)
抑制钠离子、氯离子、水的吸收、促进氯离子分泌 ↓
大量水样泻
侵袭性肠炎发病机理——渗出性腹泻
细菌 直接侵入
小肠、结肠肠壁
充血、水肿、渗出 炎细胞浸润、溃疡形成
黏液脓血便
饮食不当引起腹泻的发病机理
食物质、量不当
消化吸收障碍
积滞于上消化道,胃酸降低
细菌上移、繁殖
内源性感染
食物发酵、腐败
1:1液 1:1
(11.2%乳酸钠)
2:1液 2:1 3:1液 3:1
4配5:%1制液或45:10100液%m5lG0S0m:4l/5×500ml=400ml 100.%9%NNaCaCl:l1:/5×1/5050××500.09m%l==11000%mlx
4:1液 4:1
x=9ml
2:1等张 2:1 3配:2制:1液3:25:010液m5l 00ml
以上为婴幼儿的补液量,随着年龄增 长,累积损失量相对减少,学龄前期酌减 1/4,学龄期酌减1/3。
第二天以后的补液
• 补充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 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 病情好转,静脉补液改为口服补液
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 1)水样便腹泻 微生态疗法 2)粘液脓血便 抗生素 3)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停原抗生素
含钠液
3:4:2液 3:4:2 3:2:1液 3:2:1 6:2:1液 6:2:1
15501%0%..%94N或%%Naa1HNNC0aaCl%HC:OlCG:32OS/:x6:132=×3/:/1/6155×/6m06×0×56l×0×550000×50.00m9m10%.lml=4==%1l2=16580=703%5mmm%lxlly y=24ml
(二)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 腹泻、腹痛、发热,中毒症状、休克 • 大便特点:黄绿色水样便,可有伪膜排出 • 大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 • 确诊:大便检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毒素测定
假膜性结肠炎肠镜表现
(三)真菌性肠炎
• 多为白色念珠菌 • 多见于营养不良儿,有久用广谱抗生素史 • 大便特点:豆腐渣样,泡沫多 • 大便镜检:可见霉菌菌丝及孢子 • 大便真菌培养
易出现脱水、代酸 可侵犯多个脏器(神经、心肌、肝脏等) 病程约3~8天,为自限性疾病 大便找轮状病毒抗原可确诊
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 多发生在夏季,起病急 • 潜伏期1~2天 • 重症腹泻频繁,水样或蛋花样,含粘液 • 大便镜检无白细胞 • 自限性,病程3~7天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 多见于夏季 • 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 • 大便特点:粘液脓血便 • 全身中毒症状重,甚至发生休克 • 大便常规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 • 大便培养可确诊
脱水
程度 性质
轻度、中度、重度 等渗、低渗、高渗
代谢性酸中毒
病因
(1)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
(2)进食少,脂肪分解增加
酮体
(3)脱水 血液浓缩
循环不良
组织缺氧
乳酸堆积
(4)脱水 血容量减少
尿量减少
酸性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减少
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
• 腹泻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低钾,尤其是 久泻 和 营养不良儿。
迁延性、慢性腹泻
• 多见于: 1、 营养不良儿、活动性佝偻病、人工喂养儿、
维生素缺乏、滥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 者
2、 过敏性腹泻 3、 急性腹泻后的消化功能紊乱 • 特点:消化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
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易感染
诊断
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改变。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诊断时还要判断: 腹泻病因、病情、病程, 脱水程度和性质, 有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胃酸低 排空快 2.免疫球蛋白少 • 肠道菌群失调 • 人工喂养
1.缺少母乳中抗感染因子 2.易污染
病因
法定传染病:痢疾、霍乱
肠内
感染性
肠外
病毒
其它感染性腹泻:肠炎 细菌
真菌
症状性腹泻
寄生虫
食饵性腹泻
饮食因素 过敏性腹泻
非感染性
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下降
气候因素
轮
状
病
毒 肠 炎
大
肠
杆
肠
菌
炎
沙
门空 菌肠
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病毒性肠炎、非侵袭性细菌肠炎、 寄生虫肠炎、非感染性腹泻 临床上须与生理性腹泻鉴别
生理性腹泻
• 多见于6个月以下单纯母乳喂养儿 • 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 全身情况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添加辅食,大便转为正常
大便中有较多白细胞:
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 空场弯曲菌肠炎等
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丢失 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佝偻病
脱水纠正 代酸纠正
血液稀释 游离钙减少
低钙 惊厥
当钙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低镁血症!
几种类型肠炎 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节,6-24个月婴幼儿 粪-口传播、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潜伏期为1~ 3天 常伴发热、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大便特点: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多,量多,水份多,
极差(≥2秒) 深凹陷、眼闭合不全 非常干燥
三、常用溶液
• 非电解质溶液
常用5%或10%葡萄糖溶液。前者为等渗液,后者 为高渗液。但可看作是无张液。
• 电解质溶液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是等张液。 含Na+和Cl-各154mmol/L。 2、10%氯化钠: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 钠溶液用于纠正低钠血症。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痢疾样病变 空肠弯曲菌肠炎:易误诊为阑尾炎,并发症多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可致肠系膜淋巴结炎 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胃肠炎型、败血症型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 黄色水样便,血水样便,有特殊臭味 • 镜检大量红细胞,无白细胞 • 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症和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病因: (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3)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腹泻,腹痛,中毒症状著 • 大便特点:暗绿色海水样、粘液多、少数
血便、腥臭味 • 大便常规有大量脓细胞,成簇G+球菌 • 大便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 碱性溶液
1、5%碳酸氢钠:是高张液,等张液浓度 是1.4%。
2、11.2%乳酸钠:是高张液,等张液浓度 是1.87%。
• 10%氯化钾 • 混合液
生理盐水 “不生理”?
血浆
Na+ 135~145mmol/L Cl- 96~108mmol/L
生理盐水 Na+ 154mmol/L
Cl- 154mmol/L
中度 50 -100 低渗
补2/3张
高渗
补1/3张
重度 100 -120
生理需要量 液体量 成分 (ml/kg)
1/5张
完成 时间
8-12小时 (8-10ml/kg.h)
12-16小时 (5ml/kg.h)
重度脱水患儿有周围循环衰竭,应于 头1/2~1小时内静脉快速输入2:1等张含钠 液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适用于任 何性质的脱水
9:2:1液 9:2:1 5或10%GS: 500-15-24=461ml
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和配制
溶 液 溶液内容(份)
简易配制(ml)
名 称 糖:盐:碱 5~10%GS 10%NaCl 5%NaHCO3
1:1液 1:1
500
22
2:1液 2:1
500
15
3:1液 3:1
500
11
4:1液 4:1
500
严重少尿或无尿 非常明显
脉搏 血压 精神
皮肤灌注
皮肤弹性 前囟眼窝 黏膜
可触及
正常
精神稍差,略有烦躁 不安 正常,无花纹,无或 稍干燥,四肢温 正常
正常或稍凹陷
湿润或稍干燥
可触及(减弱) 直立性低血压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正常,无花纹,明显 干燥,四肢稍凉 较差 明显凹陷 明显干燥
明显减弱 低血压 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 昏睡甚至昏迷 减少,出现花纹,四肢厥冷
有机酸
胺类
肝解毒功能不全
肠腔渗透压增加、肠蠕动增加 中毒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发病机制
• 病毒性肠炎:渗透性腹泻 • 肠毒素性肠炎:分泌性腹泻 • 侵袭性肠炎:渗出性腹泻 • 非感染性腹泻: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许多腹泻的发生常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