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体液的总量和分布: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组织间液+血浆)
体液的电解质组成:细胞内液:Na+、Cl-、HC03-
细胞外液:K+、Mg-、HP04 —、蛋白质
体液的渗透压: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液总量占体重%减低,主要是间质液的减低
肌肉的含水量(30% )>脂肪组织(15% )。
儿童水代谢的特点
1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水的速度也较成人快。
年龄越小,岀入水量相对越多。
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占1/7。
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呼吸频率快,年龄越小需水量相对越大,不显失水量相对越多。
儿童对水的耐受力差,相对成人更易发生脱水。
2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婴儿肾脏只能将尿渗透压浓缩至700mmol/L (成人1400mmol/L ),每排除1mmol/L溶质时需带水1~2ml (成人)
儿童肾脏的稀释能力相对较好,在岀生后1周可达成人水平,但其肾小球滤过率低,因此水的排泄速度
较慢,摄水过多易导致水肿和低血钠。
儿童肾脏排钠、排酸、产氨能力差,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和酸中毒。
儿童腹泻第一天液体疗法的实施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度)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惊补钙)
累计损失量:轻度30-50ml/kg 中度50-100ml/kg 重度100-150 ml/kg
液体疗法包括补充继续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
生理需要量:120〜150 ml/100kcal
T>38 者,T 1 使生理需要量增加10%--15%
静脉补液的实施
定量(定输液总量):轻度90-120 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 ml/kg
先按1/2~2/3量给予,余量视情况而定。
营养不良儿、肺炎、心肾功能损害、学龄期儿童,补液总量应酌减1/4~1/3
定性(定输液种类):原则为先盐后糖。
低渗- 2/3张,等渗1/2张,高渗1/3~1/5张
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按等渗补给。
脱水一段纠正,电解质正常后不必将原计划补完,应改为1/4~1/5张液
定速(定输液速度):原则为先快后慢。
有休克时先行扩容,用2:1液或%碳酸氢钠,10~20 ml/kg (总量<300ml )30~60分钟
补液总量的1/2 (应除去扩容量)在头8~12小时完成,输液速度8~12 ml/kg • h
余下总量的1/2,于12~16小时内补完,输液速度约 5 ml/kg • h
对低渗性脱水的纠正速度可稍快,岀现明显水中毒症状如惊厥等时,需用3%氯化钠滴注。
12 ml/kg可提高血清钠
10mmol/L,以纠正血清钠125mmol/L 为宜。
高渗性脱水时补液速度要慢,总量易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以每日降低10mmol/L为宜。
因为处于高渗状态的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不能很快排岀,如低渗液输注过快,水分子易进入脑细胞引起脑水肿。
纠正酸中毒:脱水纠正后,组织灌流改善,堆积的乳酸进入血液循环,可产生或加重酸中毒。
补钾:轻度患者可口服氯化钾200~300mg/kg •天
重症患者应静脉补钾:全日总量一般为100~300mg/kg •天(10%KCL1〜3 ml/kg )均匀分配到全日静脉液中。
补钾浓度不超过% (新生儿%~% ),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间不短于8小时。
有尿补钾(膀胱中有尿储留可视为有尿)
由于细胞内钾恢复较慢,治疗低血钾需持续4~6日
病情好转,可有静脉补钾改为口服补钾,当饮食恢复至正常一半时,可停止补钾
其他处理:补钙:10%葡萄糖酸钙5~10 ml,等量液体稀释后静滴。
补镁:补钙后惊厥不缓解补镁:25%硫酸镁〜ml/kg •次,Bid--Tid
补充维生素B1:输注大量水和葡萄糖后心脏负荷加重,可用维生素B1 50~100mg肌注,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