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知道重心的含义。
7.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8.通过“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9.通过学生动手知道力的三个要素表示方法。
10.理解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原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2.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大统一论。
★教学重点
1.力的特性的理解
2.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3.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特性。
2.重心的概念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离不开力,毽子受力在空中跳动;门受到推力作用,打开了;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关闭了;手对开关施力,控制灯泡;手摁键盘,使得键盘形变。
这节课我一起研究力,重力。
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1.观察“视频”,思考后归纳力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先练后教”理解力有图示和示意图两种表示方法。
3.“知识大寻找”充分发挥课本、资料的作用,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以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一、力
1、观察“视频”,思考: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些“视频”,大家思考这些反应了力的什么特性。
2、学生讨论,归纳
同学们相互探讨一下,谁来告诉我通过视频,你得到了力的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或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决定力的作用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同学们试着将力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画出物体受力。
A:手对单杠的拉力50N; B:自行车轮胎受阻力20N; C:磁铁对小球引力10N; D:手拿磁铁15N;E:小球重40N
教师通过手机将学生做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1、力的图示: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方向,有向线段长短按选定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上加刻度(一般两至三
格即可);用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力的大小不要求标度精确)。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例:
重量为 40N 的小球的重力图示示意图
“箭头的位置”突出作用点
——线段的末端方向
三、重力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物体均受到地球的吸引,抛向高空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接下来我探讨一下重力。
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和资料书,完成学案上关于重力填空题。
1、小球由于受到吸引而受到重力。
2、小球重40N,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3、重力的方向:。
4、重力大小计算方法:。
5、重力的作用点:。
请同学回答。
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重心。
我们怎么确定物体的重心。
学生思考:
重心的确定: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若物体的形状规则,则重心在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
3、质量分布均匀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呢?(悬挂法)
★练习反馈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力都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网球运动员用球拍击球,对网球施力的物体是运动员
C.两个力的大小都是5 N,则这两个力一定相同
D.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3. (多选)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由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越来越大
B.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的方向在改变
C.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教者:邓武嘉
华容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