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
第一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
三.离合词及其教学
(一)什么是离合词
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
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
(二)常用离合词
为了便于大家熟悉离合词,我们把常用离合词列举如下:
帮忙、过瘾、成家、出力、喘气、道歉、见面、做寿、招手、唱歌、照相、谈话、让座、争光、受伤、带路、抬头、打工、带头、开会、操心、点头、请假、跑步、做操、打拳、洗澡、散步、聊天、跳舞、离婚、生病、撑腰、睡觉、争气、打球、看病、骑马、认错、刷牙、跳绳、洗脸、起床、录音、游泳、住院、超车、打仗、当兵、坏事、理发、吹牛、考试、鼓掌、毕业、发烧、生气、吵架、放假、养伤、办事、出国、下雨、下雪、上课、保密。
(三)留学生离合词偏误
留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所出现的偏误也有一定的共性。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留学生在离合词方面所出现的偏误:(1)误带宾语:如:
*作为班长,他经常帮忙我们。
*她唱得很好,大家都鼓掌他。
*昨天我们谈话了很多事情。
(2)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放错。
如:
*我们都鼓掌着欢迎他们。
/我看见他时,他正跑步着。
*我们下课了就去操场踢球。
/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我们见面过。
/我从来没有撒谎过。
(3)重叠形式有误。
如:
*爷爷饭后经常散步散步.
*他对点头了点头了。
(4)结果补语位置有误。
如:
*上课完,我们去看电影吧。
*理发完我去洗澡。
(5)时量补语位置有误。
如:
*我们洗澡了一个小时。
*她生病了三个星期。
(6)带情态补语时有误。
如:
*她唱歌得非常好。
*她跳舞得非常出色。
(7)趋向补语“起来”位置有误。
如:
*他突然鼓掌起来。
*我同屋一感冒,就发烧起来。
见面 to meet
结婚 to marry
鼓掌 to applaud
毕业 to gradute
所以,留学生经常把他们当作一个动词来使用,从而出现了如下偏误:*我们游泳了一个小时。
*他发烧着也来上课。
*他每天都去紫竹院公园散步散步。
这种偏误在留学生中间相当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应该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对离合词的教学,首先,我们觉得应该从教材做起,比如在生词表中明显地标注出离合词来,可以采取这样的注音形式:
散步sàn—bù
鼓掌gǔ—zhǎng
跳舞tià0—wǔ
这样既与词的注音不同,也与短语的注音不同,可以起到提醒老师和学生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提醒尚无经验的教师,今天要学习的词语中哪个是离合词,我们应该特殊对待。
由于语法学界对离合词存在不同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认定离合词是“词”的,在教学中,就把离合词当成词汇问题来处理,通常当成动词来教。
认定离合词是“词组”或“过渡状态”、“中间成分”的,在教学中,理论上应该把离合词当成语法现象来处理。
但实际上,现行教材里一般找不到有关离合词的注释。
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教材把它当作专门的语法点或语法现象来解释、来教授的。
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语法点来解释离合词(生词表或标动词词性,或什么也不标),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承认它是一个语法现象,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语法项目来处理,而是“词汇化”了。
其实,离合词在带动态助词、趋向补语、时量、动量等方面的句法功能和一般动宾短语的句法功能是比较一致的。
老师和学生如果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偏误一定会减少很多。
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离合词常常有关涉对象,这些关涉对象应该用什么办法引入,比如是用介词还是用助词,如用介词应该用哪个介词,不同的离合词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大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这应该是离合词教学的重点。
可遗憾的事,这一点目前似乎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如讲究实用性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的“毕业”条虽然收有该词带状语的例子。
但没有收该词带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的用例。
比如“我十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我十年前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
有人认为和介词短语组合是动词的基本功能,而某类词的基本功能是不必在语法书或教材里一一罗列的,否则篇幅将不胜其长。
但是如果一些动词和介词短语组合很有个性,我们却强调全体动词与介词短语组合的共性,这对教学和研究都是不利的。
计算机界人士常常说:现在语法研究出来的东西,对本族人来说太繁琐;对计算机自然语言来说又太简单。
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有一个很大的相似性,就是二者都不能像本族人那样“意会”我们以为根本用不着讲的语法规则。
所以我们应该对那些本族人习以为常习焉不察而外国人又容易产生偏误的地方多加注意并给与适当的描写和说明,以适应对外
汉语教学的需要。
如果我们老师和教材都能从句法功能上注意离合词与动宾短语的相似之处、离合词与离合词的相异之处,那么类似下面的偏误必将减少:*我毕业高中以后就来了中国。
*请你一定要保密我。
至于具体操作,我们觉得为了尽量减少语法术语(我们没必要告诉学生“离合词”这一术语),加上离合词数量大,在可分度和可合度以及可插入的成分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我们觉得可以采取随遇随教,先分散后总结的办法。
即在学生每一次接触到一个离合词时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一离合词使用上的特点,等学习到一定数量的离合词时再总结一下。
如当学到“见面”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见面”的使用特点:
见了面见过面
见了一次面见过两次面 *见面过两次
一次面也没见过
见见面见了见面
跟/和sb 见面
见了sb的面 *见面+Sb
等学习“帮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帮忙”的使用特点:
正确错误
着、了、过帮过忙 /他游了一会儿忙*他帮忙过
重叠快来帮帮忙/ 他帮了帮忙就走
了。
*帮忙帮忙关涉对象他帮了我大忙/ 他给我帮了忙。
*他帮忙了我
补语他帮忙帮错了/他帮忙帮了一整
天。
*他帮忙错了/他帮忙了一整
天。
在学习“游泳”时,也同样告诉学生“游泳”的使用特点:
正确错误着、了、过我游过泳了 /他游了一会泳/他正
游着泳呢
*游泳过
重叠每天游游泳很好/ 他游了游泳就走
了。
*游泳游泳关涉对象
补语他游泳游累了/他游泳游了三个小
时。
*他游泳累了/他游泳了三
个小时。
等学习了“睡觉”、“洗澡”、“聊天”、“散步”、“见面”、“帮忙”、“结婚”、“游泳”等若干个离合词时,我们总结一下,离合词的特点:(当然,我们没必要告诉学生这些词是“离合词”这种术语)
正确错误着、了、过V 了/着/过O * VO过/着
重叠VVO V了VO *VOVO
关涉对象介词+ sb+ VO *VO+sb 补语VOV+补语*VO+补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种观点叫“语法词汇化”,即把语法知识融会到具体的词汇教学中去。
我们不完全同意“语法词汇化”,因为语法完全词汇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语法现象变得支离破碎、彼此孤立而失去联系,这对留学生掌握汉语的整体的句子格局是不利的。
但有些内容受教学内容特点的决定,可以使用“语法词汇化”的方法。
比如离合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使用语法词汇化的语法点。
在现有的教材没有明确地标出离合词的情况下,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语言敏感,能够判断出哪个是使用特殊应该引起注意的离合词,并且能够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在哪儿出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