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语言文化・ 【收稿日期】2006-04-17

【作者简介】魏伟,女,1982年生,山东德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第4卷第4期2006年11月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nzhouMed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Vol14No14Nov.,2006

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魏 伟(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近十年来,汉语离合词的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另一方面,是离合词的多角度研究。认真总结离合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对于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和汉语词语检索都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离合词;本体研究;多角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69(2006)04-0080-04

离合词是汉语词汇中“可分可合”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们虽然保持了词的意义的整体性,却破坏了词的结构的定型性,这一特点影响了人们对其语法性质的认识。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为数众多,因此,其特殊性的研究在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和汉语词语检索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离合词的本体研究1.离合词的语法性质。明确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就是明确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离合词究竟是词,是短语,还是属于“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1]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语法学界就存在关于离合词语法性质的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离合词不论分合都是词;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把它们一律看作短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合起来是一个词,分开就是两个词。从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看,专家们对离合词语法性质的认识依然如故,其分歧依然存在。“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语法特点,常常导致词与非词的界限难以划分,这是造成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2]2.离合词的类型。许多论文都涉及到离合词的分类问题。从构词语素组合方式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分类,首先划分出来的就是动宾式离合词。动宾式组合是离合词研究的重点,其数量在离合词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扩展方式也最为丰富。近十年来的许多论文都是直接以动宾式离合词为研究对象的。此外,还有动补式、动趋式、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离合词,但这些都是有争议的。例如,

动补式和动趋式的离合词,因为其插入语只限于“得”和“不”,许多学者不把它们看作离合词,

而分别称之为“动结式粘连短语”和“动趋式粘连短语”。至于汉语中是否存在联合式离合词,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段业辉根据拆分后的性质,把联合式离合词分为两类———“情绪、惶”为第一类,拆分后介于词和短语之间;“洗澡、游泳”等为第二类,拆分后为短语。段业辉、付士勇认为,“‘情绪’‘惶’是联合式合成词,都可以拆分,却不能是离合词”;[3]而“游泳、洗澡、睡觉、考试、鞠躬、登记”等,形式上为联合式而扩展运用时类似于动宾式,把它们当作联合式离合词有形式主义之嫌。[4]赵淑华、张宝林则认为“洗澡”等“本来不是动宾式,而是联合式,后来却被人们用作动宾式,带有一种‘强制转换’的意味,

而且多是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离合词”,赵文中将其称为“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5]刘顺的《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对“心烦、心狠、嘴硬、心细”等主谓式离合词的语法特征及扩展方式做了分析,认为其扩展方式十分有限,

仅限于在“主”、“谓”之间加入副词,整个功能大体相当于形容词。[6]相似论点还在吴道勤、李忠初的文章《“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

08 ・语言文化・ 

则》[7]和曹保平、冯桂华的文章《“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中出现过。[8]至于偏正式离合词,更是数量有限。总之,汉语离合词中,动宾式离合词数量最多,是研究的重点。蔡国妹的《离合词探源》从语素间的语义凝固程度、强制转换原则、汉语习惯及口语语境几方面分析了汉语离合现象主要集中于动宾式和动补式的原因,对动宾式之所以占离合词主体的事实做了一个解释。[9]3.离合词的界定原则。陆志韦在定义“离合词”时所依据的是扩展法,但扩展法是否可以成为界定离合词的唯一标准,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谢耀基的《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认为,“可离”的“须有明确的界定”,“除了指构成成分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还有指构成成分可以变换位置(‘洗澡———澡,洗〔过了〕’)”。[10]另外,作者还列举了构成成分重叠、使用中缀构词、修辞的“析词法”等和扩展法相似的例子;认为,如果只靠扩展法来界定离合词,容易使离合词的数量过大。相似的观点还见于沈怀兴的《“离合”说析疑》,作者在否定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之特点的基础上,对“离合”说产生质疑,并且指出,认定词的依据只能是历史。[11]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原则。例如,赵淑华、张宝林的《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对离合词的界定有四个方面:离合词中含有粘着语素;离合词搭配严格受限;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作者认为,凡符合上述四个鉴定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标准的动名组合,都应划入离合词。但是汉语中还存在无粘着语素的离合词,如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就列举了“拼命、起家、发财、关心、散会”等词,足以证明赵文的界定原则有疏忽。比较而言,吴道勤、李忠初《“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则》的界定原则更科学一些。他们从双音节的限定、词义的不可分割性、结构的可扩展性及不可带宾语的性质来界定离合词,抓住了大多数离合词的共性,所以比较严格周密。4.离合词的扩展方式及其规律。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其扩展方式也有所不同。刘顺的《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对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的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进行了梳理,认为主谓式离合词仅限于在“主”、“谓”之间加入副词,动补式离合词一般可插入“得”或“不”表示可能,而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方式则丰富一些。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则对“VO”式离合词的常见扩展方式做了总结,主要有:V+了/过+O;V+着+

O;V+不/没+O等提问格式;V+补(单音节)+了+O;V+了/(过)+补(双音节)+O;V+定+O;V+O→S+V等。[12]另外,对离合词的

扩展方式的讨论还散见于以下论文中,如付士勇的《论离合词》、王海峰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13]、沙吾丽・库尔班别克的《浅谈离合词教学》[14]、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等文中。[15]不同的离合词可以插入不同的成分,什么时候该拆分使用,什么时间该合起来使用,这是有一定规律和要求的。曹保平、冯桂华在《“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中根据语用需要及语法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离合词的拆分规律总结为“必须拆分”、“不可拆分”、“离合两可”三类,如在表示高兴、不耐烦或否定的语气时,往往把“什么”要插入离合词中间,可以说“你拆什么台!”,但不能说“你什么拆台!”,这里的“拆台”一定要分。黄晓琴的《离合字组的语义研究》,从“字”和“语义”的角度探讨了离合词分合使用的条件和规则,认为离合字组分开使用的形式受到三个方面的语义制约:前字的语义范畴、后字的语义范畴和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动字的语义范畴(如[+自立]等)起决定性作用。字组入句后与句子其他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结合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外部语义关系:自动关系、他动关系和使动关系。这三种语义关系决定和控制了离合字组的分用形式。文章为离合词离合规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16]

5.离合词的离合原因。语言成分的离析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许多论文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王海峰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侧重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找原因,

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另外,还有付士勇的《论离合词》,作者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离合词的离合原因,认为离合词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双音节词的不稳定性为我们表达需要提供了条件;

另外,汉语语法的规约性和口语语境的任意性,也是离合词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原因。作者最后还提到了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化作用,为“洗澡、游泳、出嫁、退休”等词的离合现象做了解释。正如颜18 ・语言文化・ 

红菊在其论文《词汇单位的动态性———汉语词汇单位的离合现象分析》中所说的那样,离合词的“分离形式是它们的历时态,凝固形式是它们的共时态,因此,它们的结构形式就不是完全不能分离的而是潜存有分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被语境激活,就会实现。”[17] 二、离合词的多角度研究1.离合词与对外汉语教学。关于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困难,不少论文都有提到,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离合词的性质尚无定论,造成认识上的模糊;界定有分歧,划分标准有差异,得出的离合词的数量也不同;对外汉语教材对其采取回避策略,无解释说明,与一般词无区别。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许多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因不明白离合词的特点,而把它们和一般词等同起来,犯了不少语法错误。针对离合词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困难,许多学者提出了教学对策。周上之的《对外汉语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提出了“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是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18]在2004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上,作者又在分析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的汉字观及HSK大纲中离合词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离合词教学上的难点所在,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利用汉字的特点进行离合词教学的方法和意义,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离合词教学的关注。另外,刘春梅的《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则针对以往教材中对离合词一贯回避的做法,着重从生词表处理、词语搭配与扩展、课后增加相关练习和适当引入有关离合词的语法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通过教材编写来改善离合词教学的一些设想。[19]还有许多学者从具体的实例入手,探讨如何减少关于离合词的偏误现象,如吕文华的《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认为汉语中的动结式、动趋式、动宾式应划分为短语词,这样更能和国外的汉语教学接轨,有利于汉语教学。[20]此外,还有饶勤、刘江涛、沙吾丽・库尔班别克、韩明等人,都各自在论文中探讨了离合词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离合词的语用研究。离合词既有凝固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确切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谢耀基在《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中提到词的离合形式除了作静态的分析外,还要联系动态的应用情况,因为语言成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出现在语法、语义上特殊的用法。所以,离合词什么时候用“离”的形式,什么时候用“合”的形式,这需要从它的语用价值来谈论。饶勤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从语用的角度,归纳了一些离合规律,加深了我们对离合词的认识,如“说话人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急着要别人表态时,多半要用离合词的扩展式。”如“到底变没变质?”就比“变质了吗?”表达的语气更急迫。类似这种以归纳的形式以体现离合词运用的观点还见于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等文章中。我们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发现,离合词的语用其实也是许多学者在总结离合词的离合规律和离合原因的重要考虑因素。许多学者认为,“离”的频率大小、自由程度、方式等方面甚至更多地取决于语用因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群众使用某种语言的形式的目的和功能,往往由群众的语感或习惯决定。扩展不扩展,能不能扩展,以及如何扩展,有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在离合词的使用上还有一个规范问题。3.离合词与词典编纂。杨庆蕙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是比较早的一部专门讲解离合词用法的工具书。[21]词典基本上沿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语法为纲,并选出较为常用的1738个离合词进行剖析,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离合情况,旨在说明这类组合的用法。除了正面阐述外,还举出一些运用不当的误例进行纠正,以加深读者对某些离合词的用法理解。除了专门的工具书,离合词的特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为《现汉》)中也有所反映。按照《现汉》的编纂体例,词条注音中如使用符号“∥”,则表明该词为离合词。例如,“睡觉shuì∥jiào进入睡眠状态:该~了/睡了一觉。”但即使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在离合词的一些处理上也是有问题的。肖模艳、张骁的《也谈离合词》在考察《现汉》中部分离合词的离合度的基础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