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字本位_理论下的离合词研究_读周上之_汉语离合词研究_汉语语素_词_短语的特殊

_字本位_理论下的离合词研究_读周上之_汉语离合词研究_汉语语素_词_短语的特殊


单字,那么从字本位出发又该如何看待离合双字组中的不 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从理论上解决离合词的问题,更
表义的单字呢?
要从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古代汉语单音单位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如今现代汉语
中双音单位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是既定的事实。我们知 道,双音单位的大量出现,是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新的意 义,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使双音字组中的两个单字的字义发 生了变化:有的与原义完全相反,有的意义不再完整,甚至 有的完全虚化。如睡觉的“觉”,捣蛋的“蛋”和吵架的 “架”。
在“字本位”理论中所认为的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 合体,但并不是说这三者的出现必须是同步的,尤其是在表
注释: ①④⑤⑥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 殊性.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P314,P306,P310. ②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 年. ③鉴于“离合词”的称法比较形象而又具体地体现了这类语法 单位可离可合的语法特点,再加上这种称法已经被语法学界广泛接 受,所以本论文分析过程中采用“离合词”这一名称。
位所无法解决的关于离合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理论阶段,并不能很好地
(二)意义
跟实践相结合。因为要真正完全地将离合双字组的概念运
在词本位下的离合词研究认为, 离合词中存在许多 不 用到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中,势必要求推翻现行的现代汉
能表示单独的意义也不能单独使用的黏着语素,也正是因 语理论体系———词本位,重新建立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理论
离合词作为短语处理;吕叔湘(1984 年)认为离合词词汇上 一体的最小语法结构单位。
是词,语法上是短语,吕文华(1999 年)认为动宾式离合词应
本文所讨论的语法单位在“词本位”理论下被称为“离
称为动宾式短语词。无论是认为该语法单位是词、短语或 合词”,③而以“字本位”为理论基础的则称之为“离合双字
短语词,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 —汉语的基本结构 组”。下面就从字本位理论出发,看看是如何对离合词进行
一、引言
如潘文国、鲁川等人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使之为更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单位,如 多的人所了解,并广泛地运用于包括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
“吵架、着急、生气”等。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它们可以单独 在内等各个领域。在现代汉语里,“字”是一种“天然”的单
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也可扩展成“吵了一架、着什么急、生我 位,也就是说“字”是一种容易分辨和确认的单位,而“词”却
接得出的语法单位,从而突出了汉字在汉语中的独特地位。 能够解释离合双字组的离的语法功能。如“帮忙”本身不能
那么,对于离合词“,字本位”理论就无需分析其中哪些 带宾语和补语,却可分离成“帮我一个大忙”,带了“我”和
是黏着语素,哪些是自由语素,也不用分析其是否具有短语 “忙”两个宾语。
的特征,而是直接认为其仅仅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双音节
起,字本位理论发展至今才十多年的历史,但已有不少学者 可分可合的特殊用法。但“字本位”理论认为汉语中的“字”
220
5 201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说文解字
是音形义的一体,不能只将其视作符号的符号,而应把字本 音结构产生单音节所不具有的语法功能。⑥这样一来,不仅
身看成是一种符号,并且汉字是汉语中不需要分析就能直 可以很好地解释离合双字组中有大量“形式字”的存在,也
楚南(1954 年)、林汉达(1955 年)、李清华(1983 年)、赵淑华、 而汉语的“字”却是一个非线性的单位,是音义的结合,是兼
张宝林(1996 年)等认为应作为词处理;王力(1955 年)、陆志 跨表达系统和内容系统的单位,具有顽强的表义性。ii 认清
韦(1957 年)、朱德熙(1982 年)、杨庆蕙(1995 年)等倾向于把 二者的区别后,可将“字”定义为一个非线性的,音形义三位
说文解字
“字本位”理论下的离合词研究
—— —读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
◎杨 帆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陷入僵局,本文从字本位理论出发,从理论上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以及离合词中黏着语素 的存在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不能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 离合词 字本位 离合双字组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5-220-02
为黏着语素的存在,导致离合词属于哪一级语法单位无法 体系,并依据该理论编写一系列新的教材,甚至在对外汉语
确定。上节认为尽管字本位理论无需分析哪些是黏着语素, 教师的培训上也须贯彻这一思想。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短
但却必须承认在离合双字组中确实存在大量不表示意义的 期内不太可能达到这一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注
决离合词的问题。周上之在 《汉语离合词研究———汉语语 条件扩展又有区别,尤其是在离的情况下又带有浓厚的口
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一书中就提出了离合双字组这一全 语色彩,表达起来简洁明快,同时也符合汉语的韵律和说话
新的说法,他认为“所谓离合词,就是离合双字组,一种在意 习惯。那么,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在“字本位”理论下的
的组织过程中,为了维持这种双音节的结构形式,在前一个 单音动字已经承担了传达意义的全部作用之后,后一个处 于宾语位置的单字就只需起单纯表音(字)的作用了。⑤也 就是说,不仅仅是离合双字组,在凝固的双音复合词中也存 在许多“形式字”。如“马路”的“马”, “窗户”的“户”。这些单 字都已经虚化了,仅仅保留了形式而无意义了。那么是不 是“形式字”就是无效的,就能用“路”来取代“马路”,用“窗” 来取代“窗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形式字”除了在词本
义或功能上有其特性,与短语不同的双字组。它由一个动 研究有什么突破呢?下面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一
词性的单字和一个名词性或动词性的单字组合而成。”①也 下。
就是说,他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而不是目前所通
(一)形式
行的词。在深入讨论周上之先生关于离合词的研究之前,
受印欧语系语法系统影响建立起来的现代汉语语法体
义的时候,有时较实,有时较虚,也就是说双字组中出现意 义虚化的单字不是为了表示意义,而是为了表示这里需要 一个音节。周上之就将这类虚字称为有音无义的“形式字”。 他还认为,双音节形式是形式字产生的前提。在汉语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 [2]王铁利.现代汉语离合词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语言系,2001.
有字是不可再分的,字与字的组合本来就是两个结构单位 论上很好地解释了离合词所谓的归属问题以及离合词中存
(就好比印欧语的词组一般是两个词一样),可以并在一起 在的黏着语素问题。
作为一个大的语言组合单位—— —字组使用,也可以分开作
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尤其是在亟待解决该问题的对外
为两个最小的基本语言单位—— —字使用。④这样一来,词本 汉语界,在其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一
的气”等。如果我们把它们看成是词,但词这一最小的能够 不是,它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分析得出的结果,因此,字本位

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要求各个成分之间联系紧密,而且一 理论认为汉字才是汉语中是一个非线性的,音形义三位一
般不能拆分并插入其他成分。如果看成是短语,它们中有 体的单位。这里的汉字对应的是我们常说的语素,但绝对
[3]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中国语文,1953 第 10 期.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语言研究与 教学,1996 年第 1 期. [8]管春林“. 字本位”与“词本位”教学方法结合质疑— ——兼与刘 颂浩先生商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从字组的性质来看,即使两个单字存在着意义关联,它们也 的形式结构出发,用汉字的形式结构这个硬标准来统率意
能够以音节(字)为单位分离,并不存在“双音节词”的可不 义、功能等不同程度上相互冲突的软标准的话,揭开了离合
可以分离的问题。在汉语里,作为最小的基本结构单位,只 词的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离合双字组这一概念,并且从理
下面对字本位的基本理论尤其是该理论中对于“字”这个本 系,认为语言是现实的符号,而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把汉字
位的定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看成是“符号的符号”,没有给汉字应有的地位。并且将汉语
二、“字本位”理论
分成了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四级语法单位,但却无法确定
从徐通锵先生 1991 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一文算 离合词离合词究竟属于哪种语法单位,也无法解释离合词
四、结语
字组。因为从汉字来看,所有的汉字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
离合词问题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就是因为撇开了
不能单用的就不是汉字,只是小于汉字的构件,比如那些只 汉字这个汉语组合的最小单位。周上之 《汉语离合词研
能用来组成汉字,没有读音也不能单独书写的偏旁部首。 究———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一书从汉字单音单字
单位是词和句子。
研究的。
但近年来随着学习汉语的热潮,许多研究者从对外汉
三、“字本位”中的离合双字组
语教学的实践出发,期望为离合词找到合适的归属,却在研
离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的存在,它具有可合
究的过程中发现将现代汉语的理论基础推翻,才能真正解 可分的形式,不同于词,在其分的形式下跟短语的无限制无
位理论下所强调的“汉语音律”的作用之外,还能引起语法
功能的变化。单音节增加一个音节,形成双音节后,可使双
5 201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221
的构成成分却不是词而是黏着语素,如“吵架”中的“架”。 不等同于语素。正如徐通锵所认为的,两者不同的关键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