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
可见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
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
”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8.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主较普遍B.理学影响力有限C.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
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10.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
材料中的新儒学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11.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12.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
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1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14.魏晋之际,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主张;北宋时期,儒学家在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心学相继出现。
材料表明儒学A.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B.对各派学说均能兼容C.地位未因冲击而动摇D.具有自我调节的本能15.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A.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B.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C.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D.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16.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17.唐玄宗在722年、743年两次御注《孝经》,还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须藏一本《孝经》。
735年,又御制《道德经注》,颁行天下,令诸州大道观刻石。
同年,还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
这说明唐朝A.官方认可“三教并行”B.儒学正统地位不再C.奉行“三教合一”政策D.程朱理学受到挑战18.时人评价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由此可见,“此颇不合”是指A.天理人欲的关系B.万物之本源C.儒家伦理的地位D.理的求证方式二、材料分析题19.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
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
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2年10月14日新华网博客材料二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2年9月《人民政协报》请回答:(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指出,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于是当政者无法“持一统”,以致法制频繁变更,臣民不知所守。
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使得民知所从。
这样的观点,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唐末五代长期混乱。
五代时期的五十多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人,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的破坏。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为了使自已不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必须厉行集权,加强朝廷的统论力量,也必须重整伦常,恢复并发展封建伦理秩序。
自宋太祖起,最高统治者全力提倡儒佛道三家思想,力图以儒学为核心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此时的知识分子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冲破汉儒的章句注疏之学,不仅舍传,而且疑经,不仅疑经,而且改易经文。
这造成了两汉以来罕见的活跃气氛。
历经周敦颐、张载等人,至二程终于以“理”作为世界的本源,使儒学完成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的过渡。
——摘编自田建尔《略论程朱理学的形成和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发展的特点。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1.D【解析】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所以有助于宋明理学的形成,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新春秋经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儒学”,并没有否定先秦传统经学,排除A项;“新春秋经学”是抓住《春秋》史经一体,因事明义的特色,利用释读中的灵活性重新解释《春秋》经文,提出春秋“不全守周典礼”,强调其“仁政”、“民本”的“王道”内容,由此可见它不是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排除B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其统治基础,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
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3.C【解析】结合所学,明朝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材料反映了理学的消极影响,体现了其摧残人性的一面,C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信息无关反映的本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4.C【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