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一、研究目的 (1)二、研究路径 (4)三、主要研究发现 (6)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Trap (14)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滇、青、甘农牧藏区案例研究朱玲1提要:中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在消除暂时性贫穷的同时,缓解长期贫困群体的贫穷程度。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贫困程度深重。

帮助他们突破贫困陷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措施,除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还需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供给、技能培训、市场组织建设、技术支持、卫生、教育及其它社会服务供给。

关键词:农牧藏区减少贫穷发展政策一、研究目的减少贫穷,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政府和公众关注的一个主题。

自1982年起,中央政府就在西北地区实施扶贫计划。

此后又针对市场化进程中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与此同时,还以贫困县里的农村贫困人口为目标群体,实行了“八七扶贫计划”,社会公众的扶贫行动也不断强化。

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1479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2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按照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自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一半,提前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3。

不过,就消除贫穷的目标而言,中国依然任重道远,更何况贫困标准的变化12010年7月20-21日,本课题组邀请10位专家逐篇讨论本文提到的研究报告。

总报告由郝时远研究员主评,其他与会者也提供了建设性的评论。

谨在此一并致谢。

2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2009,“60年,消除贫困、实现总体小康的攻坚战”。

他指出,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人均1196元的扶贫新标准,据此测算的扶贫对象达4007万人。

/jrzg/2009-10/16/content_1441422.htm,2010年7月19日下载。

3参见国务院扶贫办,2006,“《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data/2006/1120/article_331605.htm,2010年7月19日下载。

还会带来不同的统计结果。

最近,世界银行根据2005年的平价购买力重新换算国际贫困标准,计算结果为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1.25美元。

据此估算,同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6%,城镇贫困发生率为2.2%;2006年,二者分别降至24.5%和1.4%。

4就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西部山区;在山区居民当中,少数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历经20多年的农村扶贫行动,西部山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少数民族人口,当属贫困程度深重的长期贫困群体。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前,即使在贫困人口总数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的结构也在变动之中。

在市场化进程加快而乡村人口风险防范能力脆弱的条件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价格变动、劳力损失等天灾人祸,都可能使非贫困人口处于暂时贫困的境地。

暂时贫困人口若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脱困,则很可能陷入长期贫穷。

至于那些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附近的人,则在“脱贫”与“返贫”状态之间频繁变换。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的扶贫投资规模逐渐增大。

截至2009年底,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近2000亿元,财政贴息贷款达2000多亿元。

政府投资的重点,是有助于在贫困地区建立“造血机制”的项目。

近年来, 一些国际性的扶贫专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改革初期的农业发展和此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往成功实现大规模减贫的主要推动力。

以促进“造血机制”为特色的扶贫项目,实质上也是经济增长导向的政策措施。

然而仅有经济增长是不够的,即使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很难惠及所有的穷人。

例如,贫困人口当中的老幼病残等劳动能力低下或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几乎难以参与经济增长进程,因而也就难以直接分享增长的好处。

对于这样的群体,缓解贫困的有效措施是社会救助、营养健康干预和生活照料服务,而非生产项目投资。

又例如,在贫困程度深重的群体当中,即使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难获得扶贫计划中的商品生产项目投资。

笔者在最近20年的农村调查中注意到,在中国的扶贫实践中,优先获得此类投资的往往是贫困地区的非贫困人口,或是贫困程度较轻的穷人。

4数据和信息来源:世行发展研究部尚未发表的报告“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和网址PovcalNet /WBSITE/EXTERNAL/EXTDEC/EXTRESEARCH/EXTPROGRAMS/EXTPOVRES/E XTPOVCALNET/0,,contentMDK:21869523~menuPK:5280556~pagePK:64168445~piPK:64168309~theSitePK: 5280443,00.html。

5据国务院扶贫办2010年1月提供的信息:“2006-2008年,五个民族自治区加云南、贵州、青海三省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39.6%...…(在)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存的社会排斥。

在扶贫资源分配过程中,非贫困群体比贫困群体有更大的发言权;二是出于扶贫机构对项目成功的预期。

贫困程度深重的群体由于在居住区位、信息获得、观念开放、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劳动技巧和经营能力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即便获得市场取向的生产投资项目,失败的风险也远远高于其它群体。

因此,缓解这一群体的贫困,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措施,除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还需要物质基础设施投资、信息供给、技能培训、市场组织建设、技术支持及其它社会服务供给,等等。

进一步讲,在致贫因素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有必要以减少现时的贫困和预防未来的贫困为目标,重新审视现有的减贫战略和政策,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改善公共扶贫行动的效率。

为了继续有效地缓解贫困,必须对贫困人口加以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穷人面临的困境,采用不同的政策组合来施加干预。

这就不仅要确认谁是穷人、居住何方,而且要弄清楚他们属于哪一类型的穷人;不仅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穷人为何贫困,而且要弄清楚多种致贫因素的相互作用;不仅要确认穷人是否受益于扶贫项目,而且要弄清楚他们是否还得到其它来源的帮助;不仅要确认受益者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而且要弄清楚他们亟需哪些帮助;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收入变化,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健康和社会参与现状;不仅要关注贫困发生率的变化,而且要探究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

从长期的、程度深重的贫困现象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人或家庭总是遭遇接踵而来的困难。

例如,食品无保障导致儿童营养不足和发育不良。

儿童健康不佳,必然影响其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

这样的儿童成人后则极可能工作能力低下,并因此而收入微薄,甚至食品营养无保障。

如此这般,又把类似的循环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现象即为“贫穷的代际传递”。

事实上,在新陈代谢、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演进过程中,穷人在每一个环节上遭遇的困难,最终都显现为加深贫困的负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以至于个人或家庭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Partha Dasgupta把这种呈现为“逆向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称为“贫困陷阱”6。

他认为,以往的减贫政策之所以对长期性贫困失灵,正是因为对引致不同群体陷入贫6Partha Dasgupta,2007,Poverty Trap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Causation. 2020 Focus Brief on the World’s Poor and Hungry People. Washington, DC: IFPRI./2020Chinaconference/pdf/beijingbrief_Dasgupta.pdf困的路径缺乏具体分析,未能采取适宜的战略措施,帮助这些群体找到走出贫困陷阱的突破口。

例如,为忍饥挨饿的贫困儿童提供教室,甚至再加上优质教师,也未见得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创造。

只有实施相互补充的援助政策,即将营养干预、健康照料和教育服务供给等措施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目标。

我们认为,若要缓解中国西部山区少数民族人口的高贫困率现象乃至逐渐消除那里的贫穷,需要弄清如下焦点问题:第一,当地贫困人口最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第二,现有的扶贫和地区发展政策对那里的贫困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在实施减贫和发展计划中,这些地区已经发生哪些有助于穷人突破贫困陷阱和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制度创新?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区发展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始,以《西北高寒山区的减贫与发展政策研究》为题,在青海、甘肃和云南展开第四阶段的农牧藏区考察和研究。

此前,课题组曾以《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为题,于2000-2001年对云南藏区作案例研究;2002-2004年,以《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为题,在西藏部分地区作过发展研究;继而于2004-2005年,以《排除发展的障碍》为题,探讨四川藏区和西藏昌都地区农牧民突破发展障碍的途径。

几个阶段的研究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的都在于,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改善西部开发和扶贫项目实施机制、以及制定藏族聚居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尝试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从而丰富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其它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

二、研究路径本课题组由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接受过不同专业训练的科研人员组成,在本阶段研究中,继续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学科学者合作的优势,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分别从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收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探讨每一专题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与贫穷的联系。

在本阶段研究中,课题组不但一如既往地强调,将历史文献回顾、宏观社会经济统计和微观案例研讨相结合,而且还突出了与以往3个阶段性研究的连续性。

第一,2007年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作回访性调研。

这与前次调研相隔7年,为的是观察部分调研乡村的变化及其决定因素。

第二,2006年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期间,顺便考察该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农村。

目的在于,对那些在西藏和青海从事经贸活动的回族商人家庭作追踪调查。

此前,课题组还在四川大邑县,对一些在西藏经营建筑业的工程承包商和建筑工、以及从事住宿餐饮业的经理和服务员的家庭做过追踪访谈。

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在2003年的西藏调研中,曾对这些商贸人员和建筑工人做过详细的访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