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小说
(2)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 (3)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
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
5、赵树理的文艺思想
① 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
用“ ② 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 “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
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 ③ 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
②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 美
③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宏扬
3、流派命运:
“山药蛋”派曾受到有意识地提倡,1956 年7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发展有特色 的文学流派。山西文学刊物《火花》对赵 树理创作的大力倡导。“荷花淀”派则是 自然组合,50年代曾出现过辉煌期,但后 来没有发展下去。新时期以来,该流派在 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复苏。
2、《登记》和《锻炼锻炼》
《登记》对《小二黑结婚》的发展:都歌颂新婚 姻法,但由反对混进新政权中的封建恶势力和封 建迷信思想,发展到同官僚主义、群众中的自私 落后意识,农民意识中的封建夫权思想作斗争。 注意人物个性塑造。
《锻炼》写中间落后人物。拥护新政权,支持新 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政策和新政权的 封建粗暴性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 人民的心声。遭至批判。
座谈会” 4)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
致死
2、孙犁
1、关于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
北安平人,1945年发表成名作《荷花淀》。 50年代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村 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 淀纪事》等。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 主。
2、孙犁的创作特色
(1)善于于平淡中见深刻,朴实中见诗情,富 于新的时代精神。
(2)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物身上的传 统美德。
(3)诗化小说的美学追求,追求优美意境的营 造。
(4)散文化的结构笔法,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 (5)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铁木前传》
主要写情感,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 现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没 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变革,而是通过几个 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初 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 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 代的变迁。
3、关于《三里湾》的分析评价
(1)作品内容 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
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 想,两条道路,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斗 争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 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对农村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 神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2)人物阵营:
三、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 家
1、赵树理
1、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 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 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 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 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 《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年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第一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 展概况
1、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景 观,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 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
① 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 ② 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 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③ 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 《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 ④ 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
的思考 ④ 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
间文化传统
6、赵树理的评价史
1)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方 向
2) 50年代的毁誉参半 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 3) 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
新评价和称赞。 矛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
三、两个群体:
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柳青、王 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二者之间区别:
①赵树理的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与柳青等的“外 来者”乡村写作立场;
②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 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观念,灌输新的 价值观念;
③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而柳青 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
中间和落后人物:中农马多寿、村长范登高、 老党员袁天成
进步人物: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 灵芝等
(3)作品缺陷:人物思想转化上,有简单 化倾向;新人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 前紧后松,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勉强,与作 者当时队农村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
4、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 点
(1)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 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流派特征: ①地域的特征;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 “问题小说”意识、工具论意识
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以先进的思想 意识来指导;
④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 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 淮舟等人。
流派特征:
①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
2、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 特征
(1)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 解国家政策;
(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 色彩淡化;
(3)对创作主体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 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4)与现代“乡土小说”明显不同,现代乡土 小说以民俗表现、悲剧意识、国民性批判/重建、 启蒙等作为核心内容,而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 小说则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
3、50-70年代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 家: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 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 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
二、两个流派:“山药蛋”派和 “荷花淀”派
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成员还有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 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