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她(小腿疼)装作受委屈的样子说:“说什么? 算我偷花了还不行?”有人问他:“怎么‘算’ 你偷了?你究竟偷了没有?”“偷了!偷也是副 主任叫我偷的!”主席杨小四说:“哪个副主任 叫你偷的?”“就是你!昨天晚上在大会上说叫 大家拾花,过了一夜怎么就不算了?你是说话还 是放屁哩?”她一骂出来,没等小四回答,群众 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哗’地一下站起来:“你要 造反!”“叫你坦白呀叫你骂人?”三队长张太 和说:“我提议:想坦白也不让他坦白了!干脆 送法院!”大家一起喊:“赞成”。
《登记》——政治宣传与民间立场的契合
《登记》写于1950年,是为宣 传新颁布的婚姻法。同时,赵树 理站在民间立场,描绘自由自在 的个体生命,展现农村真实的生 活风貌。 比较小飞蛾与三仙姑的形象 小飞蛾——值得同情、有勇气、 关爱女儿的母亲 三仙姑——作风放荡、用封建思 想扼杀女儿幸福的母亲
“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 “你们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
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 “大字报是毛主席叫贴的!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
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
第二次冲突
节 上不失其生动性。
三种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代表自私自 利、偷懒耍赖,爱占便宜的农民。
杨小四代表新型农村干部,办事果断、干练、 为求目的不顾手段。
王聚海“和稀泥”式的人物 ,工作作风以柔 为主,主张摸清脾气,然后再予以劝导。
第一次冲突
“你是不是向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 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 院”
赵的主观创作意图是站在杨小四的立场上,但他看见 的农村真实现状是干部压制农民,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下。小说在表面的意识形态立场下掩藏着“为民请命” 的苦衷。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 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写出了农 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 农民就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 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 对付农民。
第二章 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农村题材一直是解放区文学关注的重点; 2、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阶段的 巨大转变,社会的转变必然突出要求在文学上得到反映。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所表现的总的特点: 1、题材上突出表现当时农村所进行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等运动,乡村生活、地方风俗、人伦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 作家的视野。 2、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塑造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新型农民,一方面打 造了一批“中间人物”典型。(所谓中间人物——思想落后、自私保守的 农民,喜剧性和滑稽性) 3、为了在立场、观点、情感等方面和农民一致,作家们注重借鉴和吸收 民间传统文艺形式,运用方言土语,注重故事情节,尽量避免心理描写。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五十年代的创作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50年代以 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长篇《三里湾》,评书《灵泉洞》,还创作鼓 词,小调等。“文革”中受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始终想绕开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 解放区中成长起来的作家,1946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种谷记》,1949年完成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3年定 居陕西长安黄甫村创作《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创 业史》正式出版。
《创业史》的主题 《创业史》是描写1953年前后陕西渭河平原上
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史
1959年《文艺报》就“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为 题,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
1962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会,再次肯定赵树理的 创作,认为他的小说写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 艰苦性。
这些肯定的意见都遭到了“左倾”极端思想的批判。 直至“文革”结束。进入90年代,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才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 题》贺桂梅)
4、梁三老汉——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 勤劳、淳朴、善良,一生梦想盖三间瓦房, 羡慕个人发家的能人,抗拒合作化运动。
5、高增福——表面上是坚定的投身合作化运 动,实际上其动机是一种仇富心理,参加合 作化运动的并非自觉的。
新农民形象——梁生宝
1、天生具有新农民的本质,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 联系。
2、天生是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理想的代言人,对党的思想政策 无师自通并坚定执行。
(《登记》剧照)
《“锻炼锻炼”》——政治表达与民间立场的分裂
作者的创作初衷:“我想批评中农和事佬思想。中农 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 就会对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 制……王聚海式的‘小腿疼’的人,狠狠整他们一顿, 犯不着,他们没有犯什么。可是他们的思想,观点不 明确,又无是无非,确实影响了工作进展。对于他们 这一类型的人,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事实摆出来, 让他们看看,使他们的思想提高一步。”
下堡乡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社,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是一种私 有制的回归。
合作化运动则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彻底消除私有制。
二、《创业史》中的农民形象 旧农民形象 1、富农姚士杰——富农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头号
敌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反面典型,政治立 场反动,伦理道德败坏 2、富裕中农郭世富——精明能干、自私狡猾, 有着憨厚朴实的外表和精明狡诈的心机 3、新中农郭振山——村民代表主任,热衷个人 发家,老谋深算、骄横强悍。
3、用爱情殉道,走向神圣的农民英雄
对《创业史》的评价 1、60年代刚出版时对其赞誉有加,认为它 深刻的反映了农村广阔的生活。特别是塑造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农民梁生宝。但同时 也有评论指出,梁三老汉的形象更具有典型 性,更加丰满、厚实,表现了社会面貌的深 度和广度。 2、80年代末重评《创业史》,认为其总体 构架上依然是一部“运动”作品,但艺术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