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的资本形成机制研究伍 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前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合一的/财政主导型0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二是改革后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银行主导型0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在/银行主导型0资本形成模式下,西部地区资本积累能力弱,资本运用效率低;而且来自企业、居民和财政的风险转移至银行后累积,形成巨大的银行风险,严重影响西部开发进程。
为此,西部地区应建立/市场主导型0的资本形成机制,依靠健全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本形成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资本形成;资本运用;资本积累;金融市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6)0027)04收稿日期:2003-11-25基金项目:国家民委2002年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伍艳,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资本市场研究所副研究员。
资本形成包含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资本积累,通常以储蓄为主要存在形式;第二个环节为资本运用,即利用适当的途径或方法将积累的资本投资于生产过程,并转化为资本品,形成长久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或直接生产出带来净利润的产品,推动资本的形成与深化。
在资本的形成与深化过程中,资本形成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资本形成机制就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储蓄主体;二是投资主体;三是储蓄)))投资转化渠道,即资本运用渠道。
目前,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合理,间接融资占主体,直接融资比例小,导致西部地区无法依靠健全的市场机制增强资本形成能力。
为此,西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形成机制。
一、理论界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早在18世纪古典学派时期,斯密和李嘉图等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对一国财富增长的重大意义。
他们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111111;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
0第一种方式要求社会纯收入中有更大比例用于再投资,从而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第二种方式要求一定的投入有更大的产出,实际隐含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马克思则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
0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意味着资本形成规模的扩大;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形成质量的改善。
从早期发展经济学看,资本形成问题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0理论认为,使不发达国家陷入贫困境地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是开发落后国家经济的中心问题。
0在刘易斯(W #Althur Lew is)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刘易斯比较劳动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认为:/辛勤劳动与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绝妙公式,没有辛勤劳动的资本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增长,而没有资本形成的辛勤劳动对发展做出的贡献则微不足道。
0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和生活标准的提高要求大规模的投资和资本形成,而投资与资本形成又会加快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显然,卡莱茨基把资本形成问题放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的核心地位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虽然不再将/资本形成0作为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但仍然视为重要因素。
罗默(P #Romer)、卢卡斯(R #Lucas)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0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内生源头来自于投资的增加与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与投资是资本形成的要素,从而资本形成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源泉。
理论界对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表总25卷 第6期2004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sVol 125No 16Jun 12004明,资本形成能力强弱以及资本形成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资本形成能力强弱: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成长时期,资本积累和投资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短缺的要素,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成为社会生产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从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资本形成能力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促进或制约作用。
1998)2001年,东部地区的储蓄存款平均余额占全国的57%以上,并且其比重不断上升;而西部地区储蓄存款平均余额所占比重还不到16%。
反映在地区发展水平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部。
2001年,东部地区GDP总量为61393117亿元,西部地区GDP总量为18248144亿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3136倍。
[1]我国经济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阶梯走弱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本形成机制的不合理。
1、资本积累能力的比较根据资本形成理论,储蓄是资本形成的来源,资本形成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积累率的高低。
刘易斯在其5经济增长理论6一书中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由原先储蓄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5%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12%)15%的过程,以及伴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在态度、制度和技术方面的一切变化0。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储蓄水平的高低是随收入水平的提高(或下降)而上升(或降低)的。
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储蓄存款,1998)))2001年东部地区储蓄存款分别为31596亿元、39390亿元、41791亿元和44747亿元;而西部地区储蓄存款分别为7799亿元、8943亿元、10022亿元和10561亿元[2]。
1998)))2001年,东部地区储蓄存款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9116%、66107%、64196%和60166%;而西部地区储蓄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416%、15%、15158%和14132%。
数据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本积累能力强,资金环境较为宽松,而西部地区资本积累能力弱,与东部地区的资金供给状况反差较大。
2、资本运用效率的比较西部地区资本运用效率远低于东部地区。
1999年,全国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平均为7145%,而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137%、6128%、5195%、5125%、6182%、15185%、4181%、4177%、4162%,除云南外,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平均为16%。
同期各地区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0111%、0145%、1144%、-1106%、0113%、6186%、-0193%、-0181%、-0133%,除云南外,均低于全国3142%的平均水平。
与此相比,东部地区的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上在3%以上。
[3]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长期处于强弱不均的状态,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我们以资金来源弹性(资金来源的边际使用效率)说明资本形成能力弱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约束。
目前,我国东部、西部地区GDP对资金来源的弹性分别为01792、11275,即东部地区资金来源每增加1%,其GDP增加01792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资金来源每增加1%,其GDP就相应增加1127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西部地区GDP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能力,而西部极弱的资本形成现状严重制约西部开发进程。
三、制约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因素分析1、资本形成机制不健全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合一的/财政主导型0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二是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银行主导型0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改革以前,政府作为最大的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在资本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它通过税收系统将社会绝大部分储蓄资源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直接通过投资支出计划为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拨款,规定银行只能为企业提供少量的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
这种典型的/财政主导型0资本形成机制与当时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能集中有限的储蓄资源并使之用于生产性投资项目。
但是,政府过多地介入储蓄)))投资的转化会引起储蓄资源的无效配置,导致资本形成质量的低劣化。
随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金融资产总值占GDP比重的大幅度提高,财政主导越来越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政府储蓄供给源头趋于枯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导致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政府储蓄大为降低。
据统计,2001年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仅为13%,而居民储蓄所占比重上升为51%。
显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已经由政府转变为居民,居民成为最大的储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投资需求旺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跃升为最大的投资主体。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投资饥渴症,迫使政府在承担储蓄)))投资转化的主导作用方面已力不从心。
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不能采取/财政主导型0的分配方式,而必须通过金融交易方式完成,即通过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将其储蓄转移到各种投资者手中,最终由投资者完成投资。
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两条渠道:一是28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通过金融机构将资金盈余者的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者,资金短缺者通过对资本的运营,形成资本品;二是通过金融市场,资金盈余者直接购买资金短缺者的股票、债券等,使资本有效流动。
由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商品可选择性小,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还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大量资金滞留在金融机构。
这种/银行主导型0的资本形成机制在使储蓄向投资转化方面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且转化渠道是否顺畅,主要取决于银行的意愿。
银行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更倾向于谨慎贷款,从而形成企业向银行倒逼资金的供应机制。
在大部分贷款投向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影响下,西部地区的资本边际效率不高,资本运用效率低下。
2、西部地区市场型制度短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和银行贷款投入,资金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这种以外部强制性演进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导致政府在资金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向居民和企业,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已不能根本解决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问题。
市场型制度的相对短缺,导致西部经济在向市场主导型转化的进程中受现行制度的约束严重。
西部地区市场型制度的短缺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经济证券化率低。
证券化率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证券市场中各类证券的市价总值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