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一)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1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全部政治理论的核心。
他运用历史的方法从经验和事实出发去探寻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存在规律,以便为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供普遍适用的政治原则。
2 .“法的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影响、制约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为一种规律性。
3 .提出“法的精神”的目的:(1) 立法者掌握了法的精神中体现的原则,就能够制定出符合人类理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理想的社会。
(2) 人民掌握了“法的精神”,就能遵纪守法,使理想的社会制度长治久安。
4 .意义。
“法的精神”强调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表明孟德斯鸠已从国家外部寻找国家运动的规律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孟德斯鸠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思想家。
5 .局限性.孟德斯鸠还没能找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他不仅将一个国家的良法善政寄托在立法者的智慧上,而且宣扬了一种法律决定一切、法律万能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了一种好的法律制度,就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
这表明“法的精神”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二)政体的分类1 .国家政体可以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2 .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两种。
民主政体由全体人民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贵族政体是由一部分人民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体。
3 .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人依据法律执政的政体,君主掌握最高权力。
君主、贵族阶级和政治团体是构成君主政体的三个要素。
4 .专制政体是由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5 .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实行共和政体成君主政体。
(三)政体原则1 .涵义。
政体原则可以解释为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
它贯穿在政体之中,指导一切、推动一切,并且恢复一切。
2 .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
主要是指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的政治品德,其中心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3 .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
民主政体的原则也适用于贵族政体。
4 .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
荣誉和法制力量相结合可以实现政府的目的。
5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专制国家里存在着暴力恐怖和宗教恐怖。
6 .评价。
孟德斯鸠用法律和荣誉划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否认专制政体,主张资产阶级法律制约下的君主政体,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对君主制的幻想又是保守的,反映出他政体学说的局限性。
(四)政治自由理论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划分:孟德斯鸠把自由分为政治自由和公民个人的自由两类。
一、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第二,“政治自由的关键在于人们有安全或者人们认为自己享有安全。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认为要确保政治自由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确保公民个人的自由的实现;二、合理设计一国的政治制度。
公民个人自由的实现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合理的政治制度是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二、公民个人的自由公民个人的自由被称为事实上的自由和民事自由。
它的实现是政治自由的前提。
公民的个人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言论自由等。
(五)三权分立学说1 .内容。
(1) 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
这三部分权力应授予不同的机关。
(2) 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应该出人民集体享有,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关来行使,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
立法权又可分为创制权和反对权两种基本权力。
创制权就是自己制定法律或者修改别人制定购法律的权利。
反对权就是取消别人所作决议的权利。
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议会由贵族院和平民院两院组成。
(3) 行政权是决定言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等权力。
行政权是执行国家意志的,掌握在君主手中。
(4) 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争论的权力。
法院行使司法权。
(5)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分开,分别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国家机关来掌握,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适当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以防止滥用权力,保障政治自由。
2 .历史意义。
三权分支学说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对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关于司法独立的原则,关于防止服用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的原则为资产阶级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法国等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过影响,3 .历史局限性。
三权分立学说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它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与封建势力分享统治权,以保护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资产阶级与王权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态度和立场。
卢梭的政治思想(一)卢梭的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1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人类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过着孤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生活。
人类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出现不平等。
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2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
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
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
不平等达到顶点。
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3 .价值。
卢梭的这一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在他对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到了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二)卢梭的平等思想1 .地位。
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内容。
(1) 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内容与特点:(1) 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2) 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3) 每个人都向整个集体奉献自己,并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4) 人民是主权者,也是立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人民有权取消这一契约,可以以暴抑暴。
2.意义与局限。
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启迪了法国人民,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1.人民主权的涵义。
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
2 .人民主权的性质。
(1) 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主权只能由人民来掌握。
(2)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一个整体,一旦被分割,公意便不存在,主权也失去了。
(3) 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
主权本质上由公意构成,而意志是决不可以代表的,主权也不能被代表。
(4) 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动摇它,主权也不可能按受任何权力的支配和约束。
3 .主权与政府的区别。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
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政府的权力由主权派生,政府是主权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要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
4 .意义。
人民主权思想中提出的关于政府来自人民的委托,应该服从人民,政府成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等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
5 .历史局限性。
(1) 人民主权主张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基础的,而他的平等又是建立在财产小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决定了他的平等和人民主权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 没有找到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权组织形式。
他不能否认执政者身上的私人意志和团体意志总是强于政府应该遵循的公意,因而政府总是在不停地反对主权者。
人民主权思想在理论上不科学,在实践中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五)卢梭的法律思想1 .法律的地位。
法律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公意和公正。
立法权属于人民。
2 .立法原则。
(1)法律的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个人无权颁布法律,只有主权者才有权颁布法律。
(2)法律的对象的普遍性,它所规定的是全体公民集体的抽象的行为,而不规定个别的甚至具体的行为。
3.法律的目的与职能。
卢梭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利益,任何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法律而前人人平等。
法律的职能是维持全体成员的最大的幸福,即自由与平等。
4 .法律的分类。
(1)自然法。
这是实在法的基础。
(2)实在法。
A 政治法。
调节全体对全体的关系,即主权者对国家的关系。
B 民法。
调节国家成员之间或者成员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C 刑法。
规定个人与法律的关系,即不服从与惩罚的关系。
D 习惯法。
即风尚、习俗和舆论,形成国家的真正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