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第五册课文翻译第一课失明的高僧公元8世纪中叶。
首都奈良,这里每天热闹非凡。
东大寺这座大寺院修建的大佛终于完工。
离庆祝大佛竣工的仪式——大佛开光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但是,庆典将至,圣武天皇正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但愿他能赶上这次庆典!”这个人,圣武天皇几年前就一直翘首期盼他的到来。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派去迎接她的是这几年来都杳无音讯。
“他到底会不会来?能来的话,一定要赶上这个盛大的日子啊!”圣武天皇心里总惦记着这件事。
到底是谁让天皇等得如此心焦呢?故事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那时候,中国有很多僧人东渡日本。
同样,日本每年也有一些留学僧飘洋过海到中国去。
“我希望你们能从中国带回一位高僧。
”有一年,圣武天皇委以两名留学僧这样的重托。
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一个够资格为众僧授戒的高僧,天皇希望能从中国请到一位这样的人。
所谓戒,就是在佛教中僧人必须遵守的戒律,修行的僧人,有一些事情是禁止做的。
如果不严格遵守戒律,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僧人。
能够遵守这些戒律的僧人才可以受戒。
佛教在日本很盛行。
有很多僧人已经具备受戒的条件,但是有资格给他们授戒的高僧却一个也没有。
来到中国的两位日本僧人,听说唐朝的扬州有一位名叫鉴真的高僧。
要是能请到这位高僧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跋山涉水、不顾路途遥远前去拜访鉴真,言辞恳切地请求鉴真去日本。
鉴真从孩提时就诚心信佛,18岁时,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僧人。
他看到这两位僧人不远万里,专程从隔海相望的日本前来邀请自己,被这份热诚深深打动,于是,决定东渡日本,前往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当时鉴真已经50多岁。
因为他要去日本,所以几个弟子也要陪同前往。
他们马上动手做准备,第二年便扬帆起航,东渡日本。
但是,这次航行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的船好不容易扬帆起航,不料途中遇上了狂风巨浪,幸好获救,才得以死里逃生!可刚一回到岸上,他们马上又开始张罗船只,为下一次出航做准备。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再次出航,不料这次却又遭遇海盗打劫,被掳去很多重要物品,无奈之下只好无功而返。
麻烦还不止这些,妒忌鉴真东渡的人也开始百般阻挠。
由于接二连三的失败,一些人失去了东渡日本的信心,他们认为不应该继续这种无意义的旅行。
同时因为困难太多,东渡日本的一行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争吵,还出现了一些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即使是在这种时候,坚贞也毫不退缩,他默默承受着一切,不管任何时候脸上都带着微笑。
只要看到他的微笑,大家的内心就会受到激励,重新鼓起继续东渡的勇气。
东渡日本屡遭挫折。
真可谓“祸不单行”。
不久,从日本前来迎接鉴真的两位僧人中有一位因身染重病不治,最终死在旅途中。
正当鉴真为失去这样一位重要人物悲痛不已的时候,像是要追随日本僧人似的,鉴真的大弟子也随之离开了人世。
两位得意弟子的去世,对鉴真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长期奔波劳顿,鉴真的身体日渐衰弱。
这时,巨大的不幸也降临到了鉴真的头上。
有一天,一名弟子看到鉴真用手悉悉索索地摸索着什么,这时他大吃一惊:鉴真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了!长期的劳累导致这位年迈的高僧双目失明了。
即使这样,鉴真也没有忘记微笑,而且也没有动摇东渡日本的决心。
一想到自己赴日的使命,鉴真心里便燃起希望的火种,失明的双眼也仿佛放射着光芒。
连续经历五次失败之后,第六次,鉴真终于来到了日本。
他这次乘坐的是遣唐使返回日本的船只。
在九州登陆后,顺利地到达了奈良。
此次东瀛之行,从计划到成功,总共花费了11年的时间。
在奈良,得知来了一位唐朝著名的高僧,从天皇到众僧无不欣喜万分。
这时,距大佛开光的庆典已经过去了两年。
这位历经千辛万苦,即使失明也不改初衷、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受到人们隆重的欢迎。
翌年,在东大寺前,失明的鉴真首次为天皇以及500多名僧人授戒。
鉴真授戒的地方叫戒律院,至今仍保存在东大寺内。
后来,日本朝廷赏赐给鉴真大片的土地,他在上面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寺院,为众人讲经传法。
从此鉴真再没有回到大唐故国。
10年后,他在那座寺院圆寂,据说享年77岁。
那座寺院就是今天奈良南部的唐招提寺。
嫩叶手中持,欲拭君之泪。
这是江户时代的俳句家芭蕉瞻仰鉴真塑像后写下的俳句。
意思是:我真想用柔软晶莹的嫩叶,为失明的鉴真拭去眼中的泪水。
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啊!鉴真的塑像据说为天平时期的杰作。
这位品格高尚的一代名僧,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打动着每一位瞻仰者的心。
第二课把生死置之度外距今约60年前,即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八月。
在富士山顶的剑锋上,令人不可置信地建有一间小屋。
这是一间木制平房。
南北长约5.5米,东西宽约3.5米,高约3米。
屋顶上,伸出几根蜗牛角似的木棒。
小屋上方的岩石上,一个木碗状的东西滴溜溜地在转动。
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房屋四周已经用石头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
“和田老师,多亏了您的帮忙,终于完工了。
”当时还很年轻的野中到高兴地说着,脸上兴奋得泛着红晕。
“是啊!终于完工了。
日本终于有了高山气象观测站,这全归功于野中君啊!”答话的是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科科长和田雄治工程师。
“哪里哪里,都是老师您的功劳。
”在此之前,日本国内还没有一个高山气象观测站。
而在国外,从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到南美的米斯蒂火山,很早以前就有观测站,能够详细的收集到全年的气象情报。
如果不了解高空的气象,就不能为诸如渔业、农业、交通等重要行业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野中到23岁那年才开始明白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在日本建立高山气象观测站。
于是,他找到和田工程师,开始向他学习气象学的知识。
7年后的今天,野中到终于在富士山顶上建起了这个私人观测站,在和田工程师的指导下配备了必需的仪器。
有关气象观测的方法,和田工程师也给了很多指点。
“就在这里好好干一个冬天吧!”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野中到感到无比欢欣鼓舞。
他把妻子千代子和3岁的长女留在东京,在明治二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这一天,独自一人上了这个私人观测站,随即在第二天,即十月一日,开始日本第一次高山气象观测。
这个消息传出后,使人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
“在富士山顶上过冬?简直是找死,野中到肯定是疯了!”的确,在那个时候,冬天登富士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一到冬天,山顶和山脚就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生病的话,别说找医生,就连倒杯水的人都没有。
一想到那些万一发生的事,和田工程师和气象站所有人都替野中到担心,同时也祝愿他所热爱的事业能获得成功。
万里晴空的十月,从富士山顶极目远眺,满眼尽是瑰丽的景色。
北面是碧波荡漾的富士五湖,南面是层峦迭嶂的伊豆山,山麓的绵延处,静浦、三保松原、清水港等尽收眼底。
眼前的美景,日阿明合谷机的野中到感到心旷神怡。
但是,十月一过,山上就进入严寒的冬季,开始下雪了。
大概过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妻子千代子在脚夫的搀扶下爬到山顶上来了。
野中到大吃一惊:“你来这里干什么?”“来帮忙呀!”“孩子呢?”“已经托付给九州的娘家了。
”“是吗?但是,这里不是女人待的地方,快回去吧!”“不,我来给你当助手,我多少能帮上点忙吧?”千代子是下定决心要给忘我的丈夫助一臂之力,才上山来的!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高山生活。
野中到一个人工作的时候,每隔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观测并整理观测到的数据,每天重复十二次,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妻子来了以后,不但不用他做饭,妻子还尽心尽力的帮他做气象观测记录。
“两个人工作的确比一个人要快,你来真是帮大忙了!”野中到从心底里感谢妻子。
就这样,观测工作顺利地进行了一个月。
但是,一进入十一月,山顶上每天疾风呼啸,飞雪狂舞。
小屋被积雪埋没,气温从零下8度、9度、10度不停地往下降。
十一月中旬,千代子患上扁桃腺炎,高烧40度。
好不容易病情有了转机,刚刚松一口气,全身有浮肿起来。
这是因为空气稀薄,得了高山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就医。
“可怜的千代子,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但是,就算是倒下,我也要坚持工作。
”野中到一边照顾着病中的妻子,一边继续进行观测。
十二月,妻子的病日渐好转,慢慢恢复了健康。
“谢天谢地,工作又可以正常进行了。
”野中到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料,妻子刚刚痊愈,野中到却病倒了。
他全身浮肿,还伴有高烧。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担心!和你一样,过几天就会没事了。
”虽然野中到心里这么想,但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缺乏蔬菜而得了严重的脚气病。
后来,野中到连行走都困难,无法下咽食物,甚至连喘一口气都很费劲。
“岂有此理,这点病能难倒我吗?工作要紧,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到明年春天。
”一到时间野中到仍然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扶着墙壁气喘吁吁地向小屋尽头的观测室挪去。
“让我来做,你好好躺着吧!”千代子已经学会做一些观测工作了。
可是不管她怎么央求,野中到也不听。
“只要我还能动,就得由我来做!”野中到顽强地与死亡的威胁作斗争,他走到暴风雪肆虐的户外,测量风速、风向、湿度、气温、气压以及积雪量。
他顶着暴风雪不停地计算、记录,头发蓬乱、胡子拉碴、脸部浮肿,简直像一个野人,可唯独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屋外,暴风雪不分昼夜地咆哮。
立在岩石上的风力计被冻住了好几回,转不起来了。
野中到拖着虚弱的身体爬上岩石,用斧头敲掉柱子上的结冰,顺便排除了风力计的故障。
物资虽然有暖炉,但不管丢进多少柴火,室内还是像冰窖一样寒冷。
飞雪从门缝挂近来,连窗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
观测室里没有一丝暖意,垂悬的冰柱粗达直径30厘米。
野中到不仅患有脚气病,还被严重的冻伤,而且病情不断的恶化。
与此同时,观测仪器也逐个开始出现故障。
先是风速计、风向计,后来干湿球湿度计也不管用了。
“唉,要是有仪器更换就好了。
不能等到明年啊!”野中到看到损坏的仪器叹息道。
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情。
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雪停了,狂风还在呼啸。
忽听风中传来人们的呼叫声。
千代子对躺在床上的野中到说:“你听!人在说话,有人上山来了。
”“他们在喊什么?”野中到也听见了。
“野中先生!野中先生!”很快就听见门外有人叫喊。
“我们在这里!”千代子大声应道。
可是,门已经被冰雪封住,不光从里面还是外面都无法打开。
“算了,砸开一个地方进去吧!”外面人在商量。
不一会儿,屋顶被砸开一个洞。
最先跳下来的人是中央气象台的和田工程师,接着是警察署长和几个脚夫。
“野中君,你还好吧?”和田工程师冲过来握住野中到的手。
“因为放心不下,所以上来看看你的工作情况。
野中君,你的身体不行了,马上下山吧!”“老师,我不下山,病好得差不多了。
”“不行,你这样会把命丢了的。
听我的,下山去!”“不,老师,如果我不坚持到明年春天,就这样下山的话,只能说明没有人可以在富士山过冬这一事实。
这样的话,日本什么时候才能在富士山上建起气象观测站呀?让我继续留在这里吧!”野中到流着泪向和田工程师恳求道。
“野中君,不能这么说。
你已经证明在富士山顶是可以过冬的了。
这84天来,你不一直都在这零下二三十度的山顶观测气象吗?我们确信只要有更完备的设备、研制出更合适的高山的食品,那我们全年都可以在富士山顶进行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