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日语5册第11课翻译

综合日语5册第11课翻译

从岛上所见说起在北海道的天卖岛,我曾经有过乘着带有小型发动机的小船在小岛四周的大海上巡游。

我在小岛上的马道上散步了一圈回到民营的时候,正好碰到民营的主人带着四岁和一岁半的孙子搬出小船,他邀我也一同去乘船,虽说是爷爷,但也只是50岁左右那样年轻,他每天都会被孙子们缠着乘小船出海,在妻子和媳妇准备晚餐的繁忙时间,他承担了照顾孩子的任务。

在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到海上照顾孩子。

小船沿着海岸行驶,因为是小船,只有在观光船不能靠近的沿岛的浅滩中随波行走着。

数百只黑尾鸥飞起,在岩礁之间排成一列的海鱼鹰贴近海面飞翔,孩子们将手伸入乘着小船出海的海水中,并吱吱嘎嘎的喧闹着。

因为孩子们身体靠着同一边的船舷上,小船一下子倾斜着,我内心捏了把汗,如果掉入海中就麻烦了,而且我自己也很害怕,要是小船翻了的话,就会被翻卷的波浪甩到岩石上,想到这儿我抓住两个孩子的背,但是孩子们却一点也没有静下来,我真是累坏了。

但是,孩子们真的很有活力,就连天快变黑要回去的时候,还央求再多乘会儿船,他们是大海的孩子啊,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全身心的去体会大海的吧,由祖父带着去散步,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将天卖鸟四周的大海的每个角落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在环岛的过程中,那个四岁的孩子说那边的水很好喝,我们将小船停在海蚀岩下面,去喝洞穴里涌出来的水,小孩将附近的草叶摘下来巧妙的卷起来,去滔起据说是很久以前土著人住过的洞底而涌出的水,然后立马喝掉。

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喝了一口,果然是很好喝的水,这样的水所在之处,这种喝法,都是这个四岁的小孩子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这些孩子将大海,尤其是天卖岛的大海肉体化了。

在大海这样的自然中,和父亲一样,和祖父一样,和曾祖父一样的东西铭刻在身体里。

将大海肉体化这一点,我连这个四岁甚至是这个一岁半的小孩都不如。

我出生成长在雪国,对于雪这个自然的话是十分肉体化的了,但是对于大海就具有洗海水浴、在海边散步这样的体验而已。

大海在我身边之外,虽然我喜欢大海,但是我还没有将它变为身体内部的东西。

某个地方的自然没有变化地持续下去时,不在自然,在自己自然而然地节奏中无变化的持续下去的地方里。

生长在那里的人们的眼里不论是今年、去年、十年前还是100年前也没有变化的持续下去的时候,在那片土地上生存,死亡的人们会从父母到孩子、孩子到孙子那样将同样的东西传承下去吧。

和去年春天一样,今年的春天也会到来,和去年的春天一样开着花。

即使今年的春天比去年的春天开花的时间稍微又迟了一点,但相对的花的颜色开地漂亮一些。

在这些微小的差别中,自然承接着以前的自然,在这之中,人们会有超越时代共同的感觉,会分享着共同的喜悦。

但是,如果突然小岛的大海没有了,或是即使大海还在但被污染得连鱼都不能生存的程度的话,至今为止的这一代人和接下来的一代人之间的共同感觉就会消失。

我在天卖岛上看到的祖父和孙子一起去海上游玩这样的事就会变成不可能,祖父心中的大海就无法传递给孙子,在内心深处拥抱大海的祖父,面对不是那样拥抱大海的孙子,或者面对可能对大海只是厌恶的孙子,或是面对只看得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大海的孙子,要说什么才好呢?虽然“大海”这个词在祖父和孙子间是共通的,但这个词所唤起的感觉完全变了吧。

把大海作为生存的地方这样的生存方式,在祖父和孙子之间就截然不同了吧!言语仅仅只是记号,在祖父和孙子间的对话开始岔道而行,最终难道不会变成互相之间只有沉默了吗?大海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于生存在上里的人们来说,当森林消失或森林的样子改变的时候,也会引起同样的感觉。

在东北的某个上村里,曾经有一个山间捕猎的老人,将年轻的时候捕杀的大熊玳瑁色的透明的熊胆给我们看,并把以前的事讲给我们听,老人说最近越来越不想进山打猎了,那一带全部变成了杉树的人工林,并不是以前森林的样子了。

满是杉林的树林中没有任何生物,鸟不鸣兽不咆,进到那样孤寂的森林是不会有任何快乐的,老人继续着以前森林开心的话题。

前不久在电视才看到的是从九州市房山半空中照的照片,在山上有无数条抓过的伤痕,据说是因为砍伐了一直到山顶的迄今为止存在的森林,然后种上杉树,森林原有的土壤保护力变弱,引起无数次滑坡。

类似的事情在日本的各地发生着,这样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在祖父心中和在孙子心中的森林。

即使在言语上都是“森林”,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其他的东西,从森林中感受到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把森林作为生存的地方的这种生存方式在祖父和孙子间也变样了吧。

城镇也不例外。

城镇的确是人工的东西,但是将它与自然对立而视的话未免太过轻率,城镇也是在这片土地的自然中经营生存下来的,是不能将自然排出在外的,无论如何也想要把自然驱赶出去的话,像带有屋顶的棒球场那样也可以建造把整个城镇包围起来套上圆形屋顶,如果有那样的必要的话,在城镇四周的自然被核战争破坏地面无全非的时候吧。

我从以前就感受到东京街道中的下坡路和绿化十分亲切。

这个在起伏的武藏野台地上孕育出来的城镇,在大都市中与自然共存的程度是不是算大的呢?虽然从公园、寺庙等公共绿化数量的统计来看就清楚这些绿化很少,但是,每家每户的庭院里的树、花草、篱笆等,或者街角的树和路边的花草等,没有统计的绿化还是很多的。

比起仅将宽广的公园作为绿化的城市规划来说,这些杂乱无章、绿草丛生的城镇,我认为是城镇本来难道的东西,并不是用推土机弄平土地铺上混凝土然后摆上混凝土箱子的就是城镇,也不是将一部分土地布置成公园将它作为绿化地的就是城镇,我认为城镇是在原有的地形的土地上慢慢成长起来的活的东西。

东京这个城市在这一点上,因为有在这种复杂的山地上成长起来的幸运,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比起刚才说的小岛生活,城市生活失去的更多,虽然建起了高速公路和高层大厦使得东京的样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看到幕府末期的江户时代的城镇的外国人对这里的绿化感到十分惊讶这点的基本性格没有改变,即便是我所住的东京的一个角落里,野鸟的数量和种类都很繁多,一到夏天就会听到阵雨般涌来的聒噪的蝉声,城镇不仅是人间居住的地方,也是鸟、虫、树、草还有许多小动物们居住的地方,是许多生命的共存体。

当然现在的东京这样是不行的。

经济效益优先的这种愚蠢的行为伤害着城镇里本存的生命,但是,即使这样,我认为这个城市还是拥有着永久不变的骨架,我对这点是抱有希望的。

在这个城镇里拥有祖父和孙子共有的自然和在这个自然中共有的生存方式还是存在的。

即使失去了相当一部分但还是有恢复的可能性的,虽然想法过于乐观但还是那么认为。

翻译在旅行的住处,一边说着想要和父母一同吃饭一边啼哭的小孩在意大利的话会被认为任性但在日本却不这么认为。

这就是反映将大人和小孩的时间明确区分出来的意大利的育儿方式和在幼儿时期父母可以将孩子放坐在身边的日本的育儿方式不同的地方。

将自己正在玩的玩具借给别人却不肯借的孩子,在日本会被认为是任性但在美国却不是,在美国教育孩子的日本年轻母亲听到美国人的幼儿园中的老师说即便小孩子不把自己中意的玩具借给朋友那也是极自然不过的事了,于是她非常惊讶的将这个记了下来。

如果不是巧克力冰淇淋的话就不想吃而吵闹撒娇的孩子在日本是任性但在美国却不是。

一位认识的年轻驻扎员夫人去拜访一位熟识的美国家庭,被问到“是吃巧克力冰淇淋还是吃草莓冰淇淋?”她回答说“随便”,她再次被问到“说清楚到底吃哪一个好”,她说“真的哪一个都可以嘛,有时候想吃巧克力冰淇淋,有时候又想吃草莓冰淇淋。

”于是又被教育了这番奇怪的话“不能这么回答吧,像你这个年纪了,选择哪一个也不能决定,难道自己的喜好还不确定吗?”将育儿和教育的文化作比较就会发现,小孩子的任性是因父母和保育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而异的,留住在国外而育儿的父母亲根据这样的文化而培育孩子的方法的不用是身有体会的吧。

根据文化的不同,小孩子同样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任性,或者是正当的自我主张,判断任性和自我主张是非常难的,因为小孩子的任性大多是根据从这个国家文化的社会化方向性以及对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中什么是脱离行为来规定的。

这样一来在某种文化中,就可以明白作为小孩子的对人行为的问题并非是取决于绝对的价值观,而是反映出培育这个孩子的国家中的大人,社会的对人关系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养育者和朋友等其他人对于孩子的自我主张和自我抑制应该怎么去教育是因文化而不同的。

常年从文化比较的视点把“西洋文化的独立自我”和“在包含东洋文化的日本中相互协调的自己”作对照而被讨论。

但是近年来,以有协调性、有同情心、守礼仪、忍耐力强、老实温顺等相互协调的自我观念为基础的自我抑制为特征的日本小孩的社会性点亮了黄灯。

血级崩溃、欺凌、校内暴力、“断绝”现象,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举止等与从来日本人的对外形象完全不符的这些行为引入注目。

的确在教育场合中上述的各种问题行为,被讨论说并不是日本社会独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是共通的。

但是,虽然表面的现象是相同的,这个要因和因果关系在文化活力和各个国家的社会构造以及教育体系之中,有多少是与发达国家共通的部分和特有的部分,这些事都被考虑到。

我认为,日本小孩的集团适应性中,对人行为应有的状态中存在破绽的要因之一是在对人关系中产生矛盾是,无论是应该主张自己的场合,还是应该抑制自己的场合。

难道不存在自我抑制“抑制到抑制型”的个性形成界限吗?自我主张在日本人的对人关系中被视为禁忌,而且就连对于讲述自己的想法和坦率的的心情这种自我表现,日本人也有抑制和倾向。

有人指出,在考虑孩子的成长时,对于亲和性和达成能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假如,与别人的想法和心情互相妥协、重视与别人之间的交往这个侧面和一味地只是想着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步,想要将自己意志作为优先的这种自律的侧面,这两方面都要重视自明之理。

森林的恩惠我最近的工作是访问了曾尔村,它是一个位于奈良县和三重县县界附近的山村。

青莲寺河在深深的溪流峡谷流过,峡谷间有一部分被开垦出来的土地,该村落就在那里。

沿着河流的台地,是一片宽阔的水田,周围挨着陡峭的山腰。

我的工作是寻找是否有合适的场所,在山腰上修建“少年自然之家”。

在下山回来的路上,我发现围绕该山村的山林,几乎都是人工种的杉树林。

那是大约十五年树龄的小杉树(自种下有十五年了)。

在几乎见不到草地的斜坡上,到处是一米左右高的苗木。

对于这个偶然发现,我问正一起走的村长先生:“从前,村里一定是以烧炭为业吧?”“是的,从前,农业和烧炭曾是村里最多的收入来源。

我年轻时,山上那一片杉树林,全部都是杂木林。

”村长回答说,似乎很感慨的样子,张望着山下可以见到的村落和周围的杉树林。

因为烧炭,就要使用山村周围自然生长的阔叶林的木材。

这样一来,大树就遭了秧。

毕竟还是杂树林好呀。

每年,村里的人们将杂树林的树木锯倒,砍下树枝,在林中的炭窑烧成木炭。

还将木柴扎成梱,到镇上去出售。

不单是这个曾尔村,日本全国的山村都是这样烧炭,出售木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