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一、生平简介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
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
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
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
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
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
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
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
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
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
“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
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
《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生活修养问题,他都随时收集起来,根据事实进行研究,加以认真地分析,判定问题的性质,指明发展的前途,用简短有力、浅显生动的文字进行讨论,并且能从一定的原则水平上及时地给予明确的回答。
正是邹韬奋的大力倡导,《生活》周刊上的文章呈现出生动活泼、“明显畅快”的文风,使读者便于阅读,受到读者的喜爱,读者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逐渐地提高了觉悟,提高了正确地处理事务的能力。
《生活》周刊上的言论是随着社会形势、读者需要以及邹韬奋思想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全国各阶级各集团关注的焦点。
1931年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上有强烈的反应,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引导舆论的文章。
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生活》周刊上接连发表了《宁死不屈的保护国权》、《宁死不屈的抗日运动》、《宁死不屈的准备应战》等一篇篇战斗檄文,怒斥“这种‘不抵抗主义’就是‘极端无耻主义’”。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出版《紧急临时增刊》、号外、画刊,及时报道评论战况。
从这一阶段起,《生活》周刊开始用大量的篇幅讨论抗日救亡问题,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谬论,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罪行,歌颂我国军民反抗外敌侵略的英勇事迹,起到了震撼人心、唤起民众的巨大作用。
同时,经济自立也是《生活》周刊的特点,没有任何背景。
《生活》“从极小的规模做起,本身事业的扩充,全视本身收入为标准,经济自立,不必求人”。
从1926年到1933年的7年间,《生活》在邹韬奋手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行15.5万份,这是中国期刊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一个让后世人们只能仰望的“神话”。
在国民党独裁的刺刀和严密的新闻检查制度下,《生活》站着走完了全程,它"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
由于邹韬奋的主持编辑,《生活》周刊在我国期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生活》周刊时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及他那丰富的编辑思想、出版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仍有诸多启发。
三、其他报刊《新生》周刊是《生活》的后身,旨在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的。
从1934年2月创刊,到1935年6月停刊,《新生》的"火炬"只举了1年多,发行量最高时超过了10万份。
日本以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为借口,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查封《新生》,杜重远锒铛入狱,被判刑1年2个月,酿成轰动全国的"新生事件"。
1935年8月底,流亡异国两年的邹韬奋冒险回国。
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热情地报道了"一二·九"运动,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再创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被封,又一个"火炬"被熄灭,前后只存在了两个半月。
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面世,日销2万份,总共只出了55期,他在上面发表了55篇社论。
不到2个月《生活日报》就停刊了,他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移到上海出版,也只出了14期。
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七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时在上海被捕,直到"七七"事变后他们才获得自由。
1937年8月19日,他一离开监狱就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再次举起他的"火炬"上路,全身心地投入民族抗战的洪流中。
后来,《抗战》三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三日刊,由他主编,迁到重庆后改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一直出到第157期停刊,发行量曾达到30万份,再创刊物发行新纪录。
从《生活》周刊到《全民抗战》,还有曾遍布全国的生活书店,邹韬奋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九一八"以后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感情的知识分子,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故土的中国人。
邹韬奋办刊十几年,即使在流亡途中,他也没有放下过他的笔。
他的言论最大的特点是真诚亲切,没有一点八股味,他是用自己全部人格来写言论的,他的文字影响了几乎一代人,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及其出版物影响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华侨。
四、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邹韬奋所办报刊体现了这种精神。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二十多年,始终坚持正义的方向,代表民众的利益。
他接手《生活》周刊后,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从此,《生活》周刊就敢于同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成为主持正义的舆论阵地,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欢迎。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严重,《生活》周刊又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
此后,韬奋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和《生活日报》。
《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词中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生活日报》发刊词也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除通过舆论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外,邹韬奋还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
由此可见,韬奋先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家,更是一个赤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民主斗士。
因此,他的影响不仅在于出版界、知识界,而是遍及整个社会。
邹韬奋说过:“为读者服务,是生活书店最宝贵的几种传统精神之一,是生活书店所以在十六七年中能由很小规模的周刊社,突飞猛进,蓬蓬勃勃,发展到分店布满全国各重要地点达五十余处,全体同事达四五百人之多,最主要的基本原因之一,简单称为服务精神!”他自己以身作则,践行这一精神。
例如,在办刊物的过程中,他总是每天抽出时间来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为读者答疑解难。
也正因此,读者把他视为最可靠的朋友。
邹韬奋是一个多面手,能写能编,还熟悉校对和排版业务,精于经营管理。
生活书店在管理上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集体领导,个人负责。
他办《生活》周刊时,除了及时倾听读者的需求外,尤其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生活》周刊赚钱,就提高稿酬,其稿费支出在当时全国刊物中是最多的,以此吸引名家好稿。
同时,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注重开源节流,把拉广告作为经营的主要工作,从而保证刊物的持续发展。
邹韬奋重视用人,认为这是主持事业最重要的工作。
他在用人政策方面奉行人材主义,挑选人材宁严毋滥,注重真才实学而不必问资格学历;以实际才能为标准,绝对不讲情面。
在《征求一位同志》中,他提出选人的条件主要是能严格的大公无私,要有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识见。
选好之后,更注重使用与培养,强调员工的职业修养和不断学习,同时要努力爱护干部,努力顾到同人的进步与生活的问题。
生活书店有许多得力的干部,都是由考取书店练习生升起来的。
生活书店以共同的事业目标吸聚了一群人材,所以得到了相当的成功。
邹韬奋先生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与反动派作顽强的斗争,向人民传播先进文化,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他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他办报刊时的坚定立场,他所坚持的报刊要有自己的个性,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不懈,都表现出一个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诚,这是邹韬奋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的榜样,也值得每一个当代的传媒人去学习。
这就是邹韬奋精神,对当代传媒人仍有极为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