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实验用品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后练习: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氧气B、氯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某些虾条包装中充有一种廉价易得的气体,目的是防止虾条变质,并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压碎,该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4、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大约要吸收8L氧气,大约需要吸收的空气是()A、50LB、40LC、30LD、20L5、(选做)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磷在空气中燃烧(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5)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很奇妙,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一种气体,转化为它的营养物质,该气体是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本学期总第 课时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张波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意义 ★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
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 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后作业:已知在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照上述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
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教学过程课后作业:课本P74在线测试:1、2。
课题: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实验用品★教学过程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试管口,观察现象。
3、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木条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速度快还是慢?木条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
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有或没有)气泡冒出收集到的氧气是色的气体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反应物,状态,条件,收集方法,。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填字母);(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原因是。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2、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和结论1、氧气的物理性质收集两瓶氧气,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过5秒钟后,再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氧气是色味气体一开始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过5秒钟后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等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现象。
(扫描课本76页上图)木炭是色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振荡后,澄清的石灰水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2)如图所示,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把红热的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观察现象。
(扫描课本77页上图)(3)如图所示,点燃一根蜡烛,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扫描课本77页下图)铁丝是色体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光亮的铁丝变成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集气瓶内壁有证明铁丝能在氧气里,放出,生成的是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除了上述物质以外,你也可以选用同一种类的其他物质(当然要先征得老师同意)进行实验,动手试试看吧,填一填。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铁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教学反思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教学目标5、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