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持此观点的应是A.老子B.墨子C.孔子D.孟子2.宋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明清之际中国出现的民主色彩思想,与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共同之处有A.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B.都反对君主专制C.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旗帜D.都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4.路德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这表明路德A.否定宗教信仰B.强调人的理性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天主教皇的权威5.右面两幅图反映了14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分别是指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启蒙运动C.文艺复兴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6.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A.唐诗B.宋词C.《清明上河图》D.明清小说7.毛泽东曾说:“《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
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时代风尚面貌,提供了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的强化B.轻商思想的淡化C.拜金主义的盛行D.商品经济的发展8.某西方学者曾这样评价:“他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下列各项中,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的是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C.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D.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列发明中,属于后者的是A.万能蒸汽机B.轮船C.汽车D.火车10.马克思曾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评价A.林则徐睁眼看世界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C.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D.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11.“学徒进店,为学行贾;主翁不授书算,但曰‘孺子当习勤苦!’朝命扫地开门,暮命卧地守户;暇当执炊,兼锄园圃!主妇有儿,曰‘孺子为我抱抚。
’呱呱儿啼,主妇震怒,拍案顿足,辱及学徒父母!”这首诗名为《学徒苦》,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写于一九一八年。
这首诗反映出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④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要新在①驱除鞑虏②反对帝国主义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耕者有其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13.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提出一国两制、祖国统一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4.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月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1970年第一颗人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D.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15.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而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前后两个“百家争鸣”的共同之处有①都是在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②都属于国家的文化方针③都注重宣传政治思想主张④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16.下为1977年10月21日一位知识青年的日记:“今早,广播了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招生的通知,街谈巷议皆此事,家里也催我去学校复习。
大学,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这段话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知青的求知热情C.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保证了社会言论自由A.体裁B.作者C.特点D.评价18.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
1789年巴士底监狱陷落;1792年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
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19.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0.“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
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盛赞中国的瓷器。
下列有关中国瓷器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B.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宋朝时出现五大制瓷名窑D.明朝时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21.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这样叙述:“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不包括A.王权强化,积极对外扩张B.对黄金的渴求C.热衷传播天主教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2.80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泰罗提出“裙摆定律”,即裙子越短,经济越活跃;裙子越长,经济越萎靡。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妇女一改中世纪的曳地长裙,而流行短裙。
根据泰罗的说法,这一转变的原因应是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使英国自然经济解体B.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C.对外扩张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D.奴隶贸易使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23.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甚至10多倍。
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
……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十万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经济前景黯淡,人心浮动B.物价上涨,人们纷纷抢购商品C.货币贬值,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D.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24.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
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D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实行25.右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示意图。
对此图的认识,正确的是A .这一时期始终存在城乡差距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C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之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D .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高二历史试题2013.2 试卷类型 A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4页,用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计50分)26.(13分) 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性的讨论都经久不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荀子则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他们使人向善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材料二《朱子语类》中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2分)材料三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
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3)材料三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有何不同(3分)材料四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