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鉴赏》B卷试卷第 1 页共 1 页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试卷课程名称:影视作品鉴赏适用专业: 全校选修
2015年—2016年学年度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洪代星姓名:____宋磊____学号: 134A2461 成绩:
1、请从影片的镜头、剪辑、故事的某一方面就影片《可可西里》写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1200字。
题目自拟。
杜绝抄袭。
《可可西里》的传奇
《可可西里》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记录片风格的流行可能还有更深入的精神原因。
在这个信息决定生存机会的时代,对信息的需求发展成为人们一种强迫症,成为一种无论何时何地的盲目渴望,人们渴望知道更多"真实的'事情。
很不幸,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谎言,因为绝大多数的信息在本质上都是宣传和广告。
由于人们所"听"到的主要是些明显的谎言,于是不信任听觉,转而相信视觉,人们想"看"不想"听"。
《可可西里》是个社会学式和人类学式的故事片,属于"看"的欲望。
它是个关于可可西里民间自发的巡山队和偷猎者的真实故事,命运把他们双方卷入到环环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没有女主角——看来陆川不需要这个作料。
一个难得一见的充满男子汉情怀的影片,刚毅,果断,义无反顾。
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作品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
最后一枪没有铺垫,一打就死,没有废话。
《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这种干脆利索的时间节奏在叙事,以至于这个影片需要再看一遍。
如果是说这个影片的镜头、动作、音乐和色彩等等很美,这样有目共睹的东西并不需要这样愚蠢地指出来。
而且,按照习惯,"美"这个词汇通常用来谈论那些多少有些浮华的景象,比如优美、柔美、秀美之类。
这不适合陆川的电影,尤其不适合《可可西里》,当然,也许我们可以说它是"壮美"的,但这样一些美学词汇未免不合时宜,尽管说得没错。
法国人类学家进一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有目共睹的视觉美,而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那种在"残酷真实"背后的美。
他补充说,因为这种无形的美,这是他十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片子。
《可可西里》是个很好的美学个案,它表达了一种值得分析的美学观点。
我感兴趣的是,《可可西里》是如何超过当代作品的文化陷阱的。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通常,一个作品总有其"自己的"美学观点。
这个说法有些古怪,需要解释,显然,即使最没有个性的作品也总有一点点自己的"书写痕迹"——也许德里达会看重这种由任意性所形成的所谓"个性"。
不过,我们通常却不会在"书写痕迹"的意义上谈论到个性,因为它终究并不代表什么意义,即使从对意义的解构的角度去说,没有力量的"书写痕迹"其实也解构不了什么。
我疑心后现代主义过分夸大了"另类"和"个性"的价值。
意义总是公共性的,或者说,如果一种意义不具有公共性,就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公共意义就不能构成社会事实,因此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也就没什么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自己的"记录片缺乏力量和魅力的一
个原因。
无论如何,公共性是力量的来源,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同样需要通过公共意义而获得力量。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只在于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公共美学观点。
美学观点当然有庸俗和精良之分,但它们成功的途径是相似的,都需要在公共性中获得力量。
问题不在于:"你有什么自己的经验",而是"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经验"。
因此,在追求"真实"的时候,就不得不关心到底是"谁的真实"。
人们没有忘记也不可能放弃对品质的渴望,因为人想要好东西,这是本性说了这许多关于品质的困境,是为了说明《可可西里》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美学观点是一个回归品质的观点。
而《可可西里》这个影片本身就是回归品质的一个例子。
如果我对"品质"的理解没错的话,那么,品质意味着创造了一个有力量的真实,同时,因为这个真实是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被分析,却不需要被解释。
与此对比,伪劣产品不能被分析,如果分析就完了,因此总需要许多令人吃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