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为体液。

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7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并转入宿主菌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的克隆表达。

从产生该蛋白质的真核细胞中提取mRNA,以其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反转录合成该蛋白质mRNA的互补DNA,再以互补D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或DNA聚合酶作用下,最终合成编码该蛋白质的双链DNA序列,该序列不含内含子11.表达型载体:在cDNA插入位置的上游具有启动子序列,重组后插入的cDNA能够表达,并经转录和翻译合成相应蛋白质的载体12.非表达型载体:在cDNA插入位置的上游无启动子序列,重组后插入的cDNA不能表达,不能经转录和翻译合成相应蛋白质的载体13.化学合成法过程: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不同部位的两条链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再退火成为两端形成粘末端的DNA双链片段,然后将这些双链片段按正确的次序进行退火使连接成较长的DNA片段,再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基因14.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用基因工程制备药物,必须使目的基因进行高效表达15.酵母: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最有效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16.松弛型载体:其复制可不依赖于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拷贝多达3000个17.严紧型载体:伴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在宿主细胞中拷贝少(1-3)18.载体:根据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19. 外源基因:是克隆到载体上的,所以载体在宿主中的拷贝数就直接与外源基因的表达相关,应将外源基因克隆到高拷贝的质粒载体上,这对于提高外源基因的总体表达水平非常有利19.融合蛋白:是由一条短的原核多肽和真核蛋白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蛋白质;其氨基端是原核序列,羧基端是真核序列20..酵母载体:是可以携带外源基因在酵母细胞内保存和复制,并随酵母分裂传递到子代细胞的DNA或RNA单位21.普通表达载体:只能方便地引入外源基因并进行表达,对表达产物的组成,特别是对其N-末端氨基酸是否有增减并无严格要求22.精确表达载体——要求在启动子或前导肽编码序列的适当部位有内切酶位点,以利于接入外源基因,并使它在表达和加工后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天然产物相同,既无多余的氨基酸,也无缺失的氨基酸23.两阶段培养法:第一阶段先使菌体生长至一定密度,第二阶段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24.选择性压力(如抗生素等):通过向培养基中加入“压力”,抑制质粒丢失菌的生长25.菌体生长:是菌体各成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综合表现,通常用比生长速率来表示。

工程菌培养可通过选用不同的碳源、控制补料或稀释速率等方法来控制菌体的生长。

控制菌体生长对提高质粒的稳定性、减少代谢副产物的积累、提高外源蛋白产率都有重要26.严紧反应:在高拷贝质粒工程菌中,由于质粒复制和外源基因的转录、翻译消耗了大量前体物和催化结构,造成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因前体物和氨基酰-tRNA的不足使核糖体在密码子上停留,并合成“魔点”ppGpp现象27.补料分批培养:将种子(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反应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方法28.连续培养:将种子(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一定菌体浓度后,启动进料蠕动泵,以控制稀释率进行不间断地培养,为微生物提供一个相对恒定的生活环境,控制其比生长速率29.透析培养: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代谢物和培养基分离,去除培养液中代谢物对工程菌的不利影响30.有机氮源:酪蛋白水解物作为氮源有利于产物的合成与分泌31.接种量: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培养液体积的比例32.双水相分配法:水溶性高聚物-无机盐组成双水相系统(如PEG-无机盐)将混合物与双水相混合,离心分相,则PEG、目的物和杂蛋白富集在上相,而细胞碎片、核酸、多糖等分布于下相33.反相色谱:利用pro分子中非极性基团(氨基酸R侧链)与非极性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大小、pro分子中极性基团(-COOH、-NH2、-OH等)与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的差异进行分离34.疏水色谱:利用pro分子表面的疏水区域与固定相的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溶液洗脱(浓稀)35.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α、β、γ、ω等4个类型。

α干扰素又依其结构分为α1b、α2a、α2b等亚型,其区别在于个别氨基酸的差异上,早期干扰素是用病毒诱导人白血球产生的,产量低、价格昂贵,不能满足需要,现在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并在大肠杆菌中发酵、表达来进行生产36.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37.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38.单克隆抗体(McAb):将抗体产生细胞(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由于这种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所以称为单克隆抗体39.有限稀释法:把杂交瘤细胞悬液稀释后,加入到96孔板中,使每孔理论上只含有一个细胞,第一次克隆化时用HT培养液,以后的克隆化可以用不含HT的RPMI1640培养液(也需加入饲养细胞)40.软琼脂法:在培养液中加入0.5%左右的琼脂糖凝胶,细胞分裂后形成小球样团块,由于培养基是半固体的,可用毛细管将小球吸出,团块经打碎后,移入96孔板继续培养41.体内诱生法:在接种前1-2周,先给小鼠(也用BALB小鼠)腹腔注射0.5ml的降植烷(或液体石蜡),然后接种1×106杂交瘤细胞,待生成腹水后再抽取,离心去细胞沉淀,取上清夜冻存(一般接种后7~12d便可抽取腹水)42.人-鼠嵌合抗体制备原理:由于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取决于抗体分子的V区,而异种免疫原性则决定于抗体分子的C区。

将编码鼠源性McAb的V区基因和编码人Ig的C区基因连接起来,再共转染骨髓瘤细胞,就可表达出完整的人-鼠嵌合抗体[(VH+VL)鼠—(CH+CL)人]43.改形抗体(又称CDR移植抗体)制备原理: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CDR区序列替换人Ig中的互补决定区序列,使人的Ig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44.抗体特性: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但抗体分子中鼠源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可基本消除免疫原性45.模板替换:使用与鼠对应部分有较大同源性的人框架区替换鼠框架区的方法46.补偿变换:在人的框架区选择与CDR有相互作用,与抗体的亲合力有密切关系或对框架区空间结构折叠起关键作用的残基进行改变,以补偿完全的CDR移植的方法47.定位保留:在人源化的改形抗体中,保留了鼠源性抗体可变区中参与抗原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包括CDR和框架区中的一些关键残基)的方法48.双功能抗体(研制阶段):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由人工构建的,具有同时与两种抗原特异结合的双臂抗体49.化学交联法:将两个抗体交联在一起,此法快速、简便、高效,纯化简单;但此法构建的双功能抗体,可能由于化学交联过程会影响抗体的功能,不太容易达到靶部位,体内稳定性较差,且无连续性等50.生物学方法(杂种-杂交瘤法):将普通抗体产生细胞(脾细胞)与产生McAb的杂交瘤细胞融合而成;此法连续性好,但构建过程复杂、周期长、纯化技术复杂,基因组过大且不稳定,又不能对双功能抗体进行改造。

故不常用51.基因工程法:1993年由Holligen等人首次构建而成,即用人工接头连接不同抗体的VH和VL,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53.HBsAg的反向被动血凝诊断试剂检测原理:红细胞经甲醛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能吸附蛋白质,当纯化的抗乙肝病毒血清吸附其上时便具有抗体活性,若待测样品中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时,则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而使血细胞发生凝集52.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是将组织或细胞从机体取出,在体外模拟机体体内生理条件进行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

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一系列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细胞工程学53.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单位,按人们的意志,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有目的地进行精心操作,使细胞的某些遗传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或产生新品种的目的,以及使细胞增加或重新获得产生某种特定产物的能力,从而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大量培养、增殖,并提取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54.病毒载体:如牛痘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和杆状病毒等牛痘病毒已广泛用于构建多价疫苗;逆转录病毒正被试验用于基因治疗;杆状病毒载体-昆虫细胞体系也已成功用于几百种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55.磷酸钙沉淀法:将溶解的DNA加在NaH2PO4溶液中,再逐渐加入CaCl2溶液,当NaH2PO4和CaCl2形成Ca3PO4沉淀时,DNA被包裹在当中,形成DNA- Ca3PO4共沉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