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4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③规划对策:由于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历史街区的综 合防灾规划提出的建筑改造和空间结构调整方面的措施, 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 区更新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并按照防灾评估的 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防灾方面改造要求。例如将位于 微弱活动断裂带上以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文保单 位进行重点保护对建筑本身进行加固采取适当的耐火处 理措施。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消除危险源,拆除违章 搭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整治道路增设消防水池,各个文 物保护单位应制定抗震应急预案,加强对文保单位内管 理人员的抗震防灾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工作加大对周边居 民的抗震防灾宣传教育等等。
(4)潜在灾害发生的概率(灾害潜势)
评估中还需要考虑避难道路是否会遭潜在的灾 害和次生灾害的影响如此才能在灾害发生前作预防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潜势分析是根据环境特 性做出的各类型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分析。大部分 的灾害影响潜势可利用灾前的减灾措施,以工程加 固的方式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减轻灾害造成的影 响因此对位于灾害潜势区的道路,不一定不将其纳 入疏散通道体系对于有些位于灾害潜势区但避难需 求量较大的道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而让其成为 安全的避难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
(2)街道建筑物数量
在各个建筑物体量相似的情况下街道两侧建筑物的数量是避难需求量的 指标之一;同时建筑物数量也是影响道路有效宽度的因素建筑物数量越少房 屋倒塌造成阻断的概率也越小。
(3)道路危险度
道路危险度是指灾害发生时可能会造成道路阻断的概率也是表示道路在 灾害发生后是否可继续使用的指标。危险度越高,代表灾害发生后道路不 可使用的概率越高因此可利用道路与危险源的距离与存有危险建筑物的数 目来衡量道路危险度。主要是即以道路两侧危险建筑物数目除以道路与危 险源的距离来计算数值越大代表道路无法使用的概率越高。
防灾分区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人口构成、土地利 用状况、建筑物耐火化的规划地区和道路、道路拓宽和改造 地区的划定、紧急输送道路的指定、避难场所的指定、警察 署、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急救医院、临时医疗急救点、救 灾物资仓库的指定、防灾安全街区的整治计划、街坊出入口 的数量与位置的设定、危险源的整治、危房的指定和替代计 划、土地区划整理与再开发地区的划定、灾时交通管制措施 地下空间避难引导措施等。
⑤对防救灾公共设施而言.需要控制其核心保 护的范围。在这个保护的范围内,周边其他危 险源不能影响到它的安全,以保证伤员救治等 防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
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
密集型街区包括高层建筑或低层建筑高度密集的 地区。此类街区建筑密度大人口规模大,存在着道 路系统不完善,道路狭窄且弯曲过多、开放空间严 重短缺等众多不利于防灾的方面。在很多特大城市 的中心城区高层建筑密度很高又经常与商业设施和 地下空间混合设置.是大规模人流集散的地区,在安 全避难方面存在很大隐患。下面以老旧街区为例说 明密集型街区的综合防灾规划。
有效宽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规划红线宽度、招牌坠落影 响范围、建构筑物倒塌影响范围、路内停车情形、电线 坠落影响范围等。
以下是各影响因子对防灾功能的影响。 ①单双侧停车:影响人员通行有效宽度: ②围墙倒塌:车辆通行路幅减小 ③电线杆及变电箱倾倒或破坏:车辆通行路幅减小; ④招牌坠落:造成人员伤亡、阻碍通行 ⑤骑楼倾倒:因结构等原因倾倒机动车停放造成人员流 线阻隔; ⑥人行道占用:各种占道造成道路有效宽度缩减: ⑦高架道路或高架轻轨倒塌:因地震倾倒而造成道路阻隔。
(三)疏散道路规划设计
1.疏散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疏散道路的规划设计会因为各区域内道路形式、 状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考量因子主要目标是让居民 进行避难行为时能够沿最小障碍路径安全迅速地抵 达避难场所。疏散道路路径的设计原则如下
①能安全到达避难场所或安全场所。
②疏散路线两侧需连接避难场所与中继站。
③与避难场所结合成网络式系统。
①人行道分布:明确标示人行道的位置。 ②招牌设置现状:记录招牌设置的地点及形状。 ③区域内其他公共设施:标示出调查区内除公园及学校外的各型公共 设施。 ④区域内停车状况:标示出调查区内的停车位置及车辆类型。 ⑤围墙设置地点:记录围墙的阻隔及其位置。 ⑥植栽、高架道路及轨道交通:标示植栽及高架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形态 及分布位置。 ⑦电力、电信设施:标示变电箱、电线杆及电话亭的分布位置。 ⑧骑楼的分布:标示骑楼所在位置。
一、综合防灾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地区的防灾问 题进行分析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特有的空间规 划控制引导手段对重要的防灾空间和设施进行 定量安排和布局定位提出综合防灾的各项措施 和对策使规划地区在开发建设或保护、改造中 能够减小灾害风险满足防灾的各项要求。
①灾害风险分析标出影响该规划区的主要灾害 种类、影响的地域范围等;
第一节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类型与作用
疏散通道详细规划是指详细分析规划地段内部的道路、航道、铁路等 通道空间的类型、等级、有效宽度‘安全性能和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找出 其灾害隐患和防灾方面的不足,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优化网络组织和通道形 式,提高其整体防灾能力。
避难场所详细规划是指在规划地段内,通过评估现有开放空间资源的 安全性、可达性、有效面积等指标指定各类型、各等级避难场所的空间分 布并给出各避难场所的详细规划与设计原则。
1历史街区和文保单位集中区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
①现状阶段:需要调查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历 史街区的名称、位置、用地规模、街区内的道路交 通网络、建筑结构性能、安全隐患、危险源等。
②防灾评估:主要是安全性评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 质安全性如是否位于活动断裂带上或地质灾害多发区内; 二是周边是否有危险源;三是历史建筑本身的建筑结构性 能、建筑材料,以及有火灾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二、规划设计方法
(一)疏散通道的防灾问题分析
1.灾害对道路疏散通道使用困难的影响
灾害发生时,可能因为各种影响因素导致路网不能有 效使用灾害有可能直接、间接破坏道路设施,也有一些 是缺乏防灾设计而造成的道路无法有效使用的情况;因此 疏散通道在灾害时的效率取决于是否对上述影响因素采 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5)道路可靠度
对于某地区的道路系统来说可以引入道路可靠 度的指标来表示灾时路网的可靠程度,该指标是以 灾后实际道路阻断数目与总道路数目比值来表示。
2.有效性评估 道路有效性评估是以灾后防灾道路可以提供救援、避难的功能为主要因
素的评估,其中以道路宽度最为重要,道路有效宽度关系到灾后避难及紧 急运输的输送之效率故应于灾前掌握各层级防灾道路有效宽度的情形防灾 道路有效宽度评估及调查项目如下:
⑤防灾街区布局,标明规划区内不同防灾安全 街区的界限。
二、综合防灾控制引导的具体方法
(一)灾害风险分析
(二)防灾分区
控规中防灾分区工作,和一般控规地块划分工作相互联 系,但又有所区别。前者以防灾为出发点是以后者工作为基 础的深化和细化。防灾分区工作是下一步各种防灾指标确定 和空间控制线划定的基础。
③专用设计缺失:专用设计的缺失会导致道路救援功 能无法发挥。例如发生火灾,受灾地的大楼本身不 具备有完善消防系统道路所提供的消防系统与受灾 地相距过长造成水压不足无法发挥功能。一些专业 救援车辆,例如云梯车由于尺度较大在灾点周围的 道路可能无法提供合适的运作空间环境。
④影响防灾的多功能使用:路边停车问题使道路容 量相对减少而发生灾害时无关的民众与媒体多无法 与救灾人员配合导致灾害地点事件周围人数与交通 量提高,而使道路容易被占用;而灾害中期,可能会 发生民众临时搭用帐篷而占用道路的情况;灾情发生 时救护、避难、物资输送等运输没有较独立的路线 与其他目的的交通混合在一起无法相互配合;会降低 各种类型运输的效率。
①灾害直接破坏:道路的直接灾害包括高架道路或桥梁 断裂、道路隆起、道路下陷、路面破裂、铁路弯曲起伏 等造成车辆无法顺利通行。
②灾害间接破坏:发生地震等大灾时,桥梁、建筑物、 高架道路倒塌阻绝道路.会造成道路无法使用的情况。此 外,道路空间以外的广告、盆栽、危险物品等发生坠落、 爆燃等情况也会造成疏散时的安全风险。
第三节疏散通道规划设计
城市中分布的疏散通道包括各类地上地下 道路、铁路、公路以及水上航道等其中有些是 专为防灾避险设计的专用的疏散通道,但大部 分疏散通道是兼用的,平时具有交通功能,灾 时发挥防灾避险功能。对于这些疏散通道的规 划和设计,应根据现行规范的要求.考虑平时和 灾时不同状态下的使用需要,进行梳理、整合、 增补,使其系统化更好地发挥灾时疏散功能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是专门针对公园这一重要的综合性防灾空间,分析 规划区内现有公园的现状用地条件、功能构成等要素通过选择和布局防灾 公园、配置适当的防灾设施进行公园防灾性能优化设计,提出规划地段的 防灾公园建设方案。
防灾安全街区规划是指针对老旧建筑物众多、安全隐患较大,防救灾 能力偏低的密集型街区采取综合性防灾策略进行防灾性能优化设计配置必 要的防灾空间与设施,促进该地区防灾能力的提升。
③对疏散通道而言,需要划定灾时疏散通道的有效通行宽 度;也就是说,道路红线宽度不等于疏散通道的有效宽度。例 如地震时.由于道路两侧建筑倒塌.覆盖了一定的道路面积,这 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倒塌模型计算出在建筑倒塌后 道路上仍可以保持人车通行的有效宽度。
④对避难场所而言需要划定避难场所内安全区 域的范围,需要对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不能把避难场所(例如学校或公园等)的全部用地 面积作为避难场所的有效面积。避难场所的有 效避难区域需要把受到周边危险源影响的区域、 建筑物倒塌所覆盖的区域、周边高架道路倒塌 所覆盖的区域,以及周边其他次生灾害影响到 的区域等全部扣除。
(三)防灾安全线的划定
3.划线方法
防灾安全线的划设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生产性危险源而言需要划定危险区域的范围,也就是 危险源的核心影响和需要控制的范围,包括其防护绿地在内, 也就是危险源四周边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护绿地的外边界 线围合的用地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