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刑法通关必备装备攻克168道题(答案版)作者:柏浪涛本套试题的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多选题的答对率。
多选题错得太多,是司考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套试题涵盖了本年度考试的80%考点,具有实战性和检测性,如果能答对70道题,那么本年度考试便及格了。
如果没有,则需要认真总结答错的考点。
声明:本套试题80%是首次推出,望尊重知识产权。
答疑渠道:柏浪涛博客(“法律家”网站)总论一、刑法的渊源【1】关于刑法渊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刑法修正案(八)属于立法解释B.我国目前只有一部单行刑法C.我国目前没有附属刑法D.立法解释可以类推解释答案:BC二、刑法的解释缩小解释——平义解释——扩大解释——类推解释【2】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破坏交通罪中的“汽车”,是扩大解释B. 将男性向不特定男性提供性服务解释为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是类推解释C. 将自动取款机解释为盗窃罪中的“金融机构”,是扩大解释D. 财产性利益解释为抢劫罪中的“财物”,是扩大解释答案:B【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将长期通奸解释为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是扩大解释B.将弹壳解释为走私弹药罪中的“弹药”,属于扩大解释C.刑法第261条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既包括家庭成员,也包括负有扶养义务的其他人,属于扩大解释D. 窝藏、包庇罪的对象只包括已决犯,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只包括已决犯,脱逃罪的主体只包括已决犯答案:AD。
D项,窝藏罪包括未决犯和已决犯,脱逃罪包括未决犯和已决犯。
三、刑法的效力(一)空间效力1.属地原则(1)属地原则之“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
(2)犯罪行为,从犯罪形态上分,包括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
从共同犯罪上分,包括实行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
(3)犯罪结果,从犯罪形态上分,包括既遂结果(即实害结果)和未遂结果(即危险结果)。
从共同犯罪上分,包括整体结果和部分人的结果,对此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认定。
2. 属人原则3.保护原则4.普遍原则【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
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可以追究刑事责任B. 甲国公民朴某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乙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从北京绑架到丙国,我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朴某追究刑事责任C. 韩国人A在菲律宾劫持了该国民用飞机飞往越南。
后A进入我国,我国对此案具有管辖权,适用普遍管辖权原则D. 我国公民王某在甲国的某个行为触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但甲国刑法不认为该行为是犯罪,我国刑法对王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答案:AC。
B项,属地管辖。
D项,属人原则,不需要双重归罪原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某犯罪预备行为在国内,实行行为在国外,根据属地管辖,我国可以管辖B. 某犯罪实行行为在国外,预定的危害结果在国内,根据属地管辖,我国可以管辖C. 甲在国内犯罪,逃到国外,根据属人管辖,我国可以管辖D. 外国公民在其本国对我国公民犯罪,只要按照我国刑法应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就可以管辖答案:AB。
(二)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甲在2000年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在2011年8月被捕。
在审判时,可以根据行为时的刑法规定判处死刑B.刑法溯及力既适用于未决犯,也适用于已决犯C.行为时的刑法规定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规定认为无罪,应适用现行刑法规定D.中国人甲在外国犯强奸罪,虽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追究其刑事责任答案:CD.四、主体貌似单位犯罪,实为个人犯罪的三种情形。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王某是长达贸易公司老板,以该公司名义走私,违法所得归王某所有,构成单位犯罪B.单位的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是有可能构成单位犯罪的C.外国公司在我国境内犯罪,适用我国单位犯罪规定D.单位犯罪是单位成员的共同犯罪E. 单位犯罪后被吊销营业执照,刑法便无法追究该起犯罪的相关刑事责任答案:BC。
五、不作为四项成立条件【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B. 犯罪行为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C. 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是纯正不作为犯D.甲组织四个朋友攀登险峻山峰,其中一人遇险,甲有救助义务答案:BCD【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诈骗罪既可以由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构成B. 不作为犯可以构成帮助犯C. 两个不作为犯可以构成共同正犯D. 王某在盗掘古墓葬时,挖垮李某房屋,导致其陷落遇险。
王某故意不救,致其死亡。
王某构成盗掘古墓葬罪和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答案:ABCD。
B项,公司的律师故意放过欺诈合同。
C项,父母都不喂养。
六、危害结果【10】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A. 侮辱罪致人死亡B. 虐待罪致人死亡C. 遗弃罪致人死亡D. 抢夺罪致人死亡答案:ACD【11】下列哪些情形属于结果加重犯?A.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致人死亡B. 强制猥亵妇女罪致人死亡C.非法拘禁罪致人死亡D.拐骗儿童罪致人死亡答案:AC六、因果关系1.条件说:因果关系 === 实行行为 + 现实结果2.相当因果关系说:介入因素三标准3.二重因果关系、重叠因果关系与介入因素4. 因果关系——不作为犯5. 因果关系——结果加重犯【12】下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有()A.甲重伤乙,乙昏迷在海滩,甲离去。
乙被海浪卷走B.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中的毒不会致死,但因中毒疼痛难忍,便剖腹自杀身亡C.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D.甲杀乙致乙卧床不起,其间发生地震,导致乙死亡答案:A【1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以伤害故意将王某打得重伤昏迷,离开现场时出于习惯随手扔掉烟头,未料到竟引起火灾,烧死了王某。
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B. 乙以伤害故意将李某打成重伤,然后离开现场。
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乙的哥哥来到现场。
李某的哥哥也来到现场欲抢救李某,但乙的哥哥不许进入抢救,导致李某死亡。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C. 丙绑架吴某,警察前来营救。
警察由于重大判断失误,竟将吴某以为是丙,而将吴某开枪打死。
丙构成绑架罪致人死亡D. 丁放火引起大楼火灾,消防队员实施正常的灭火行为,其中一名消防队员被火烧死。
丁的放火行为与消防队员的死亡有因果关系答案:D【14】下列哪些情形下,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A.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B.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C.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D.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答案:AC。
【15】甲打乙一耳光,乙嘴角流血,因乙有血友病,流血不止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只有甲明知乙有血友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才有因果关系B. 只有甲应当知道乙有血友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才有因果关系C. 即使甲无法预见乙有血友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也有因果关系D. 如果甲无法预见乙有血友病,则甲无需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答案:CD。
七、正当防卫1.五项成立条件2.防卫对象3.防卫限度。
特殊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只要国家法益或社会法益正在受到侵害,任何人都可以正当防卫B. 重婚罪属于不法侵害,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C. 对正当防卫不能正当防卫,但对紧急避险可以正当防卫D. 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可以正当防卫答案:ABCD。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八岁小朋友的恶作剧对王某身体造成威胁,王某对其只能紧急避险B. 对人所实施的过失的不法侵害可以正当防卫C. 对人所实施的属于意外事件的侵害行为可以正当防卫D. 对假想防卫、事后防卫都可以正当防卫答案:BCD. C项,甲倒车时,一小孩突然跑到车后,对甲的倒车可以防卫。
【18】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该款中的“行凶”包括一切伤害行为B. 该款中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仅限于暴力方式C. 该款中的“抢劫”包括第269条事后转化抢劫,但不包括携带凶器抢夺转化的抢劫D. 该款中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包括劫持航空器罪、暴动越狱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答案:BC。
【19】女青年王某被拐卖到李某家,欲逃走,但被李家人非法拘禁并毒打。
某日,王某为了逃脱,在晚饭前,趁李家人不注意,用抹布蘸点农药,然后用抹布抹过李家人的饭碗。
王某本想毒晕李家人,趁机逃脱,不料李家人全家中毒,两人死亡。
王某的行为构成()A. 正当防卫B. 防卫过当C. 投放危险物质罪D. 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BD。
【20】甲持炸药包来到银行劫持了银行职员,抢劫银行现金。
警察赶到,谈判无效,在甲扬言要引爆的紧急时刻,警察被迫开枪击毙甲,事后发现甲所持的不是炸药包,而是用纸盒包着一大块面包。
警察的行为属于()A. 紧急避险B. 正当防卫C. 防卫过当D. 假想防卫答案:D。
八、紧急避险1.起因条件:必须存在现实危险(现实性)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紧迫性)3.意思条件:具有避险意识4.补充性条件: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法益(唯一性)5.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损害程度:保护的法益≥损害的法益【21】下列情形中,乙的行为既属于正当防卫,又属于紧急避险的有()A. 甲教唆丙去乙家杀乙。
丙在乙家杀乙,乙躲开丙,来到甲家找甲防卫B. 甲伤害乙,乙为了反击,情急之下用丙的台球杆打倒甲,也打坏了台球杆C. 甲伤害乙,乙为了反击向甲扔石头,砸中甲,也砸中行人丙D. 甲伤害乙,故意唆使丙的狼狗咬乙,丙对此毫不知情。
乙为了反击杀死了狼狗答案:BCD。
九、罪过形式的关系【22】甲的公文包在火车站丢失了,在候车室寻找,发现熟睡的王某身旁的公文包与自己的极为相似,估计该包有可能是自己的,便悄悄拿走。
甲事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公文包,但也不退还。
甲的行为构成()A. 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过失C. 盗窃罪D.侵占罪答案:AC【23】甲是长途客运司机,已经极度疲劳,为了赶时间仍疲劳驾驶,不过通过听音乐来提醒自己,三十分钟后行至拐弯处,因反应迟钝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车祸,导致重大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