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 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

2012年 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

2012年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指南针综合提高班讲义)编者按: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

多选题是胜败关键。

本题难度与真题的多选题难度接近,贴近实战,具有检测性,若答对一半,则预示目前已过关。

本题经过测试,做了一些修正,与辅导班发的讲义略有不同。

在八月下旬,会有面向冲刺的70道题公布。

总共220道题,认真掌握,就会实现刑法通关公式:认真看两遍刑法攻略+ 做200多道方向正确的题。

祝愿好成绩,欢迎指正。

一、刑法的解释1. 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A. 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B. 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C. 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D. 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2. 下列可以进行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的有()A. 行贿罪第3款:“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B. 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适用于特别累犯。

C. 2011年,最高法院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定期公布指导案例。

这些案例中的判决原则上可以进行类推解释。

D. 将强奸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二、罪刑法定原则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A.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B.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D.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B. 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和溯及既往C. 因为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因此在解释法律时,必须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去类推解释D. 罪刑法定原则贯彻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三、刑法的效力5. 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 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B. 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

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

我国管辖此案时,可类推适用保护管辖的双重犯罪原则,对甲作无罪处理C. 普遍管辖针对的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即使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为犯罪,我国也可行使管辖权D. 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我国在行使属人管辖时,即使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以判决并追究刑事责任6. 关于时间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B. 甲犯窝藏罪,并跨越新旧刑法,适用新刑法C. 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处理D. 甲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时不满18周岁,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年又犯诈骗罪(应被判有期徒刑),此时已满18周岁。

本案在2011年5月10日审理,应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的刑法规定四、行为主体7.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真正身份犯的身份要求犯罪开始时就具备。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是构成身份B. 真正身份犯的共犯不要求有构成身份C. 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要求有构成身份D. 妨害作证罪是不真正身份犯,其中的加减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8.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实行双罚制,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存在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的情形B. 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可以是过失C. 我国刑法典中既存在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也存在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但不存在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D. 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其主管部门宣告破产,此时直接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五、作为与不作为9.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由于刑法条文并没有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以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实际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B. 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矿井、广告牌等负责人对这些设施、设备负有管理义务。

C. 机动车的所有人对机动车的使用负有管理义务,如果无驾照者、醉酒者、小孩等欲驾驶,则负有阻止义务。

D. 父母对年幼子女的危险行为负有监督义务。

如果年幼子女伤害别人,父母有阻止和救助义务。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某饭店的食物导致客人中毒,饭店管理人对客人有救助义务。

B. 甲在黑夜里将车停在高速路上,不采取措施防止后面车辆“追尾”,导致车辆相撞。

甲对受伤司机有救助义务。

C. 在大街上,男朋友向女朋友提出分手,女朋友声称如分手就自杀。

男朋友不制止,女朋友自杀。

由于提出分手不会给女朋友的生命创设危险,所以男朋友没有救助义务。

D. 甲殴打乙,乙反击致甲重伤倒地。

甲请求乙救助,乙不予救助。

乙不构成不作为犯。

但是,如果甲有死亡危险,案发现场是荒郊野外,只有乙能够救助,乙此时负有防止甲死亡的义务,也即需要防止自己构成防卫过当,因为如果甲死亡了,乙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六岁幼女甲看到邻居大叔乙在院子里洗澡,因为年幼无知,对乙身体实施了“猥亵”举动。

乙任其“猥亵”并不制止,时间很久。

乙构成不作为的猥亵儿童罪。

B. 甲开车不慎重伤乙,甲欲抢救,但乙的家属多人拿着凶器赶来要教训甲。

甲逃跑。

乙因未得到及时救助死亡。

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 甲殴打家中保姆致其腿骨折,因担心被人发现,不带保姆就医,只是用家中药物止痛,最终导致死亡。

甲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D. 故意的不作为犯存在未遂形态。

例如,甲欺骗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乙,在寒冷的夜晚,将其带到人迹罕见的山谷,抢走其钱财,不顾其返回困难和生命危险,独自离开。

后一个猎人偶然看到,将奄奄一息的乙救活。

甲的不作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未遂。

六、因果关系12. 关于条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乙很想让王某死亡,便劝其坐飞机,心想:如果飞机坠毁,王某必然死亡。

王某便去坐飞机。

飞机竟真的坠毁,王某死亡。

乙的行为与王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 乙很想让王某死亡,确切得知恐怖分子在某航班飞机上装有炸弹,力劝王某乘坐该航班。

王某便乘坐,被炸死。

乙的行为与王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 甲为了逗乙,向湖中扔三百元,乙跳入湖中去捡,被湖水淹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 丁欲杀死田某,得知田某毒瘾很大,便向田某赠送大量毒品。

田某第二天毒瘾发作,吸食过量死亡。

丁的行为与田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B. 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重伤,因中毒疼痛难忍,便剖腹自杀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 张某带领手下持刀追杀甲乙,紧追不舍,甲乙无路可逃,甲跳入水库,溺水身亡。

乙见状,只好跳入高速公路,却被汽车撞死。

张某的行为与甲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D. 甲以伤害故意将王某打得重伤昏迷,离开现场时出于习惯随手扔掉烟头,未料到竟引起火灾,烧死了王某。

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重伤乙,乙在治疗期间,没有遵照医嘱卧床充分休息,多次接打电话,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B. 在野外旅途中,甲重伤乙,乙为了得到更好治疗,要求回到宿营地,因路途上的时间,治疗延误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 甲将炸弹扔到乙身边,乙立即踢开,炸弹落到丙身边,丙被炸死。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 甲将乙关进小黑屋暴力虐待,乙身受重伤,发觉逃亡机会,惊恐万分之余逃出小黑屋,迅速门外高速路上,不料被车撞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B.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

只有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D.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

甲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七、客观阻却事由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只要国家法益或社会法益正在受到侵害,任何人都可以正当防卫B. 重婚罪属于不法侵害,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C. 对正当防卫不能正当防卫,但对紧急避险可以正当防卫D. 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可以正当防卫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一般情形下,消防队员面临火灾时、警察面临犯罪活动时,均不能紧急避险B. 王某看到身后有人追杀自己,便赶紧闯入李某家。

实际上身后人只是跑步者。

王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避险C. 张某欲砸毁江某的汽车,砸碎玻璃后,发现车内有个小孩快要窒息。

张某救了小孩。

张某的行为属于偶然避险D. 海啸来临前一星期,方某盗窃邻居的汽车,驾车逃离。

方某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18. 下列行为属于法令行为的有()A. 政府发行彩票B. 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C. 公民扭送现行犯D. 医生对患者实施手术19. 王某(男)是名法官,实施了两个行为。

行为一:妇女乙找到王某请求为犯罪的丈夫轻判,王某答应,但要求乙与之发行性关系,乙答应照办。

其实王某并不想帮乙,事后仍重判了乙的丈夫。

乙便报案。

行为二:王某夜晚来到朋友家里,朋友的妻子丙一人在家睡觉,误将王某当做自己丈夫而求欢,王某明知丙认错人了,但隐瞒真相,极力配合,两人发生性关系。

丙事后发现便报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行为一、行为二都构成强奸罪B. 行为一、行为二都不构成强奸罪C. 行为一构成强奸罪,行为二不构成强奸罪D. 行为一不构成强奸罪,行为二构成强奸罪八、主观要件20. 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不知道自己患上性病而去嫖娼,不构成传播性病罪B. 乙知道自己销售的物品是毒品,但不知道是鸦片还是海洛因,不构成贩卖毒品罪C. 丙的卡车被交警大队扣押,丙又偷回来。

因为丙不知道此时的车由交警大队合法占有,所以没有盗窃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D. 丁作为警察丢失枪支后不报告,枪支被王某捡到用来犯罪。

由于丁无法知道枪支会被王某捡到并用来犯罪,所以不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21. 何某住家属楼的二层,将家里洒满汽油,准备放火自焚,在死前打算用打火机点支烟,心想快抽完烟时将烟头扔到汽油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