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胡琳琳学号:20010841动生技01-4班*************************.cn摘要:痛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常伴有不愉快情绪和防卫反应,这对保护机体很重要。
目前,临床上一直采用药物止痛或神经外科手术止痛,如椎管内注药.交感神经节阻断.椎旁神经根注药.神经干阻滞.PCA技术.胶原酶注射.激光.射频技术等。
另外,我国传统的针刺镇痛也有良好效果。
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阻断.破坏或压抑有关痛觉冲动的发生.传导或是中枢的感觉整合机能。
关键词:疼痛.针刺镇痛和阿片镇痛的机理.神经痛(Pain)包含两种成份:痛觉和痛反应。
每一个“觉得痛”的人,都能根据他过去的经验诉说痛的存在以及痛的性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但很难确切地加以描述。
痛反应是指致痛刺激引起的躯体和内脏活动变化以及逃避、反抗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机能,它警告机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并促使机体摆脱这种刺激的继续伤害。
致痛刺激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破环,结果便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血浆激肽等,进而作用分布在损伤区的感受器。
作为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概念,痛感受器乃是遍布全身各处的某些游离神经末梢。
当然,决非所有的游离神经末梢都是痛感受器。
痛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例如机械、化学、温度)的致痛刺激转换为具有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后者沿属于Aδ(Ⅲ类)和C(Ⅳ类)的神经纤维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
当痛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性质不同的两种痛觉:先出现一种尖锐的、定位比较清楚的刺痛,又称快痛,刺激作用后立即发生,停止刺激后很快消失;接着是一种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称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后0.5~1秒才感觉到,停止刺激后还能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变化等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
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痛信息是由两类纤维传导的,快痛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由C纤维传导。
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看法,外周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后,主要和后角深层的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这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脊髓的前外侧索上升入脑。
前外侧索的成份是很复杂的,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顶盖束等;脊髓丘脑束又有新脊丘束和旧脊丘束之分。
由新脊丘束传递的信息直达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进而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精确分辨的性质,这和快痛的特点颇为吻合。
由旧脊丘束、脊网束等传递的信息,经由多突触联结,主要和内侧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相联系,参与形成脑的高级部位的背景活动及感觉的情感动机成份,似可解释慢痛所伴随的强烈的情绪色彩。
总之,痛信息经由多条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脑,由于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动和脑的各级水平的分析处理,最后产生疼痛。
经研究发现,脑内一些结构的兴奋活动可以阻遏痛觉的整合。
兴奋外周的传人粗纤维,刺激尾核头端.下丘脑外侧以及中脑中央被盖区等处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镇痛效果。
此外,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的末梢可以释放吗啡样物质。
而且大脑的许多部位的神经元胞体上具有吗啡受体。
吗啡样物质作用于相应受体亦会产生镇痛效果。
下面就两种最普遍的镇痛方法即针刺镇痛(Anaesthesia)和阿片镇痛作简要的介绍。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极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和抗痛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粗神经纤维的兴奋可导致对细纤维活动的抑制。
针刺信号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而痛信号则是由较细的(Ⅲ、Ⅳ类)纤维传导,而且它们经由共同的传导通路、抵达共同的中枢驿站,则可把针刺镇痛效应看作是粗细两类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
另外,针刺还能激活脑内痛觉调制系统.经由脊髓腹外侧索上升入脑的针刺信号,激活了脑的各级水平的许多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构成了脑内镇痛系统。
脑内镇痛系统发放下行性冲动,最后汇集于中缝大核这一共同的、也许是最后的驿站,然后又通过背胺神经元施加影响。
在针刺条件下,很可能两者都被激活,而针效则取决于两者的消长平衡。
下面列出的是一则有关我国针刺镇痛研究的报告:利用传统针刺代替药物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称为“针刺麻醉”(简称针麻)。
它最早出现在1958年前后上海,陕西等地。
开始,应用于扁桃体摘除等小手术。
60年代,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和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协作研究,在肺切除手术上,取得了成功;继而,在脑,甲状腺,胃,子宫,心脏等大中型手术上,得到扩大应用。
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公布,中国针麻共应用于100多种手术,累积60余万例,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70~80年代,针麻研究,尤其是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
针刺麻醉不是使痛觉消失,而是发挥体内痛觉调制结构的作用,使疼痛感觉的阈值升高。
针麻临床工作者常采用针刺加用低于常量药物的方法,或称针药复合麻醉。
这种方法可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和医生配合,对正常生理扰乱少,术后疼痛轻,康复过程快等优点;又可互相增效,加强麻醉效果,节约药量,减少副作用。
除了针刺镇痛外,适当药物也能缓解疼痛,应根据疼痛发生的原因不同,区别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
另外,疼痛的性质与部位往往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先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
缓解疼痛的药物,按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在镇痛时,意识清醒,其他感觉不受影响,这类药物称为镇痛药(analgesics),多用于剧痛,属本章叙述范围;其二是具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的药物,对各种钝痛(如头痛、牙痛等)有效。
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类及其合成代用品(或称阿片类药物——opioids),其特点是镇痛作用强大,如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为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
阿片(opium)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somniferum)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20余种生物碱。
如吗啡和可待因。
吗啡是镇痛药的代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平滑肌。
具有强大选择性镇痛作用,皮下注射5~10mg即能明显减轻或消除疼痛,但意识及其他感觉不受影响。
吗啡对各种疼痛都有效,而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
能消除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因而显著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随着疼痛的缓解以及对情绪的影响,可出现欣快症。
大剂量(15~20mg)时镇痛镇静作用更明显。
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4~5小时。
对吗啡镇痛作用部位曾有研究,我国药理学者于六十年代初期报道微量吗啡注入家兔第三脑室周围能引起镇痛;以后相继证明吗啡注射于第三脑室尾端至第四脑室头端的神经结构均有镇痛作用,最有效的镇痛部位是导水管周围灰质(图1).图1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脑内)箭头表示第三脑室(Ⅲ)尾端、导水管周围灰质及第四脑室(Ⅳ)头端。
C:尾核;T:丘脑;P:壳核;GP:苍白球图2含脑啡肽的神经元与疼痛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物质),该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将痛觉冲动传入脑内.感觉神经元末梢上存在阿片受体,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脑啡肽,后者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从而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E:脑啡肽;SP:P物质【作用机制】现有资料证明,在体内存在有“抗痛系统”,它由脑啡肽神经元、脑啡肽及阿片受体共同组成。
去极化或刺激脑啡肽神经通路可引起脑啡肽释放,并依赖于钙离子。
在正常情况下约有20%~30%的阿片受体与脑啡肽结合,起着疼痛感觉的调控作用,维持正常痛阈,发挥生理性止痛机能,镇痛药的作用是激动阿片受体,激活了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阿片受体及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七十年代初证实了脑内有阿片受体,而且各种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与它们的镇痛效力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
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而不均匀,受体密度较高的部位如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都是和疼痛刺激的传入、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的神经结构;而受体密度最高的边缘系统以及蓝斑核,则多是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的脑区。
中脑盖前核,延脑的孤束核,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及肠肌本身也有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的发现提示脑内可能存在相应的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不久即自脑内分离出两种五肽,即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ephalin)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ephalin),它们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的分布近似,并能与阿片受体呈立体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吗啡样作用,这种作用可被吗啡拮抗药纳洛酮所拮抗。
继发现脑啡肽之后,又自垂体中分离出几种较大的肽类,称为内啡肽(endorphins),如β-内啡肽(β-endorphin)及强啡肽(dynorphinA)。
迄今已发现近20种作用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统称为内阿片样肽(或内阿片肽)。
内阿片肽可能是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即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的物质)或神经激素,在机体内起着痛觉感受的调控或内源性镇痛系统以及调节心血管及胃肠功能的作用,例如在脊髓感觉神经末梢已发现阿片受体,实验资料提示脑啡肽可能通过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一种兴奋性递质(P物质),从而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图2)。
至于吗啡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则可能是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而发挥作用的。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是在针的刺激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个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配合的。
例如,针刺信号使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多,而它又可以作用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再转而兴奋中缝核,通过下行纤维释放5-羟色胺抑制脊髓背角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
研究阿片类物质和抗阿片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为今后阐明大脑中多种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在临床中,它将有助于提高吗啡镇痛和针刺镇痛的功效。
参考文献:(1)《动物生理学》杨秀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盼.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韩济生.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H.BrillW.T.Beaver.我们能够不用阿片衍生物碱吗(5)王家全.疼痛的机理东方疼痛医学网(6)医学理论-----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医学网(7)翁恩琪.痛与镇痛上海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