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作文序列化全程训练学案之二十五

初中生作文序列化全程训练学案之二十五

初中生作文序列化全程训练学案之二十五衬托和铺垫淮滨县实验学校祁玲教学目标:1.了解衬托和铺垫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运用。

2.学习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衬托和铺垫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衬托和铺垫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或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衬托一、导入新课: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衬托强调的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

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

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二、了解衬托手法及其作用。

1.老师点津:(1)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用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2)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A.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B.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

例如;我独自伫立在窗前,这小小的院子静极了,而一阵风吹过耳畔,仿佛童年时的乐曲回到了耳边,那是用风铃编的曲调,小河打的节拍,杨柳跳的伴舞,知了奏的和旋,我空灵的童年。

(这叫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三、运用衬托手法的佳作赏析:1.老师出示:(一)“侦破”的故事五彩斑斓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然而,它就像一泓清水时时在我心底泛起微波,尤其是他那神秘动人的微笑,我至今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他,就是我们的班长李明。

我俩上学一块走,放学一起回;哪里有他的笑声,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

老师和邻居都夸我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一天放学我问他:“李明,你发现没有,这几天咱们班里出现了好几件怪事。

”“什么怪事?”李明好奇地问。

“你看,垃圾被清理了,坏桌椅也修好了,连教室墙角的碎砖头也收拾走了,你说怪不怪?”“嗯,是有点怪。

”李明说。

我凑近他耳根说,“我想请你跟我合作侦破此案。

”“当然可以。

”李明满口答应,并拉起我的手说,“祝我们成功。

”说完冲我微微地而又非常神秘地一笑就回家了。

我发现他这一笑,眉宇间好像还露出一股对我的嘲讽,令人捉摸不透。

天赐良机,第二天一场暴风雨把教室玻璃打碎了。

我高兴地对李明说:“今晚就可以破案了。

”“那好哇。

”他心不在焉地说。

我心想今晚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并且把真相写下来,这下老师该不会说我这个宣传委员失职了吧。

可是,事与愿违,晚上却没有发现任何踪迹,害得我俩在墙角白白地蹲了一个多小时。

我越想越觉得奇怪。

突然,我一拍脑袋,“噢,明白了。

”第二天放学,我对李明说:“我今天家里有事,‘破案’的事明天再说吧。

”这时李明脸上微微一笑,却又很快消失了。

同学们都走净了,只见李明从书包里掏出一块玻璃,迅速爬上窗台,没过5分钟便把玻璃安好了。

这时我从墙角走了出来,李明大吃一惊,随即朝我笑笑说:“你既然知道了,就不要对外人说了。

”“当然可以,不过得让我也加入这个小组。

”李明略微一愣,随即会意地笑了起来,我也高兴地笑了。

这时仿佛整个校园都充满了笑声。

这微笑,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爱集体、学雷锋。

这普普通通的小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这微笑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佚名)(二)豆角般的月牙儿某考生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头的河。

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5载的故乡。

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

母亲揽着我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静静的。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你要做娘的眼睛去看山外的世界;儿啊,你不要离开大山,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母亲嘴里念叨着。

抬头看母亲,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与矛盾。

我不懂,真的不懂,因为那年我才5岁。

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

我和母亲并排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这一次仍是静静的,只是她的眼睛里多了丝喜悦与盼望。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了,你要出息,你得成才,你要做娘的耳朵,去听山外的东西。

儿啊,记住,你得回来,为了咱们的大山,学好知识,报答咱大山的养育之恩。

儿啊……”母亲不停地念叨着。

侧首看母亲,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只是少了些矛盾,多了份坚定。

我懂了,真的懂了!那年我12岁,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大山,独自一人到大山外的世界去了。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没有华丽的语言与人交谈,也没有艳丽的衣服向人炫耀,我只有一颗进取的心,一份母亲与大山的期待。

母亲的话我从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孩子,我要回到大山中,报答大山!凭着这份信念与力量,我在学业上孜孜不倦,不曾浪费点滴时间,不曾虚度半寸光阴。

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

我站在山外的豆角般的月儿下,许下心愿:娘,我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会好好学习,我会有出息,我会回去报答大山!娘,明天我就要参加中考,作出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娘,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和大山失望的。

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不会退缩,因为我满怀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一轮永不会落山的太阳——母亲,大山!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2.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从衬托的角度进行赏析。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1)这是一篇以人物衬托人物的作文。

文中写“我”要“破案”,弄清谁为班级偷偷做好事,以便宣传好人好事,免得老师说自己这个宣传委员失职;而班长李明却默默地做好事并设法不让人知道。

最后,“我”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懂得了什么叫做爱集体、学雷锋,表示要参加做好事的行列。

文中的“我”显然也是个积极好强、要求进步的干部,但比起班长则略逊一筹,而在班长的影响带动下,认识提高了一步。

文中的“我”对表现班长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

班长在“我”的衬托下,形象更显得高大了。

(2)自古以来,月亮是人类情感变化的一种象征,月圆寓意团圆,一般象征美好的希望与祝愿;月缺寓意别离,一般象征希望落空或失利。

本文反其道而行之,多次描写“月亮缺了”,以月缺寓意美好的希望,反衬出人物的不同心理。

如“我”5岁那年,作者描写“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既正衬出娘的矛盾心理,也反衬出娘对“我”走出大山的期待:“我”12岁那年,作者描写“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反衬出娘对“我”即将走出大山的喜悦心情与希望“我”要“出息一定得成才”的盼望之情;中考前夜,作者描写“月亮缺了,豆角般,发出清冷的光辉”,反衬出“我”回报大山的决心与对娘的感激。

四、写作训练:1.老师布置作文:文题:不该发生的事要求: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篇记叙文,600 字左右。

2.学生认真构思,独立写作。

五、习作评改,精彩展示(一)习作评改1.自评自改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轻声通读全文并自评自改,提示评改重点。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和提示对习作自评自改。

2.互评互改教师要求学生自评自改后,组内交换习作,互评互并提示评改方法和评改重点。

(2)评改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和提示进行互评互改。

(二)精彩展示1.交流推选学生习作评改完成后,组内交流,每个小组推选出一篇最具创意、最精彩的习作。

2.精彩展示(1)由作者本人朗读精彩美文,评改者读评语。

(2)师生共同点评。

六、优秀习作展览。

第二课时铺垫一、导入新课:在记叙文里,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二、教师点津:了解铺垫手法及其作用1.记叙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

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

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

文章主要矛盾冲突必定得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高潮爆发的关系。

只有在高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全部奥妙都在“垫”和“衬”上,是对行将来临的人物或事物的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文字是“显性”的。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做铺垫的多为一些场景或环境描写,也有人物描写和情节交代。

铺垫既然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

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2.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铺垫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顺向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逆向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