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读《三国》学管理作者:董相银读《三国》学管理一个企业不能仅依靠企业领导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去管理干部员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意由领导人临机处置,无章可循。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依靠科学合理的授权、约束和控制,以及对制度适时的调整,使整个企业有效、健康地发展。
现今有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很多知名企业也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借鉴。
管理制度的编制原则是: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重在遵守执行凡有企业必有管理制度,篇幅不一,多者万言,少者仅有几页,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笔者也见过有企业请专业公司花数十万元代价制定出数十万字的管理制度,然后因推行不利将其束之高阁。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遵守执行才是关键,否则就形同虚设,企业员工就会逐渐挑战它的权威性。
在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尽量科学、严谨、全面,以便减少修改次数。
每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执行磨合期,给企业管理带来暂时混乱。
对于新业务应先制定试行制度。
2、大规模修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给企业带来动荡,并使企业付出较高成本。
3、无论事务性制度、业务性制度或待遇制度的修改均须先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减少阻力,做到平稳对接。
避免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抵制,难以实行。
4、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5、企业高层是管理制度最常见的破坏者,越级指挥、不遵守财务制度是通病。
遵守管理制度应从高层做起。
6、某些管理制度应有适当的弹性(即便是国家法律在制定上也有一定弹性,如最低处以多少倍罚金,最高不超过多少倍之类的),保证顺利实施。
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
因此在制度的管理上,对特殊个案需要适当的弹性处理,这一点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要有心理准备的。
我们从《三国》看几个实例。
一、曹操割发代首《三国》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巧的是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此实例应关注两点,第一,在制定制度时缺乏弹性,刑罚过重,应视不同情况处以数倍罚款赔给老百姓,然后从肇事者军饷(或俸禄)中扣除;第二,由于在制度上缺乏适当弹性,往往给执行造成难度,不得不增加制度的管理弹性。
本例“割发代首”就是制度的变通执行。
二、义释曹操与失街亭的两张军令状关羽在赤壁之战时奉命把守华容道是立了军令状的,承诺如放了曹操“愿依军法”。
刘备对关羽能否守纪是有疑问的:“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而诸葛亮的安排是故意叫关羽放掉曹操的,似乎将军法视为儿戏,刘备、诸葛亮一开始就没准备把那个“军令状”看得有多重。
关羽放掉曹操后,只得了个“权记过,容将功折罪”的处理结果。
无独有偶,马谡把守街亭也是立了军令状的,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却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军律何以服众?”,挥泪将马谡杀掉。
同样是立了军令状,与关羽的处理结果相比,马谡何其冤也!三、同样的妄奏不同的结果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接连两次有人妄奏,两次的错误形式几乎一模一样,但诸葛亮也采取了对当事人不同的处理。
再一次体现了某些时候制度不得不需要弹性管理。
第一次被召回是在《三国》第一百回,司马懿指使蜀国叛将苟安散布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心,早晚欲称为帝”,结果“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
诸葛亮被后主召回后,“孔明将妄奏宦官诛戮”。
第二次被召回是在《三国》第一百零一回,原因是“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
诸葛亮“欲斩之”,因李严是“先帝托孤之臣”,只好奏请后主,将李严“谪为庶人”,罢官了事。
两次妄奏,其实李严过失比宦官严重的多,宦官不过是受了苟安的蒙蔽;而李严是故意所为,性质有本质上的差别,处理之轻,显然弹性过大。
四、宽恕孙韶的无奈在家族式企业中,往往有投资人的亲属在企业中担任部门经理,为管理增加了难度。
这些亲属如果出现违纪现象,经常不得不在执行制度上给与一定的弹性。
《三国》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国》第八十六回,徐盛受孙权之命迎战曹丕时,有孙权侄孙扬威将军孙韶请战,徐盛不从。
“韶坚执要去,盛只是不肯,韶再三要行”,徐盛大怒曰:“汝如此不听号令,吾安能制众将乎”,命武士将孙韶推出斩首。
孙权得到消息后赶来说情,徐盛虽然说:“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型也。
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禁不住孙权强调孙韶的特殊身份,最后又不得不“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这种管理上的弹性,实出于一种无奈。
三国管理人物的“十诫”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三国演义》中不少有作为的人,因自身的不足而失利,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分析他们的缺点,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故列出“三国人物”的“十戒”,供参考。
一戒事必躬亲——诸葛亮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派人到魏营下战书。
司马懿问下战书的蜀使:“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信使说:“丞相起得早,睡得晚。
处罚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说得多,吃得少。
”司马听说后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将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感叹说:“司马深知我也!”不久,诸葛亮谢世。
一个企业家,如果凡事躬亲,部下必然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某公司生产部经理非常出色,后被提拔为总经理。
自从他出任总经理后,公司里的大小事务皆要过问,甚至亲自操作,生怕出纰漏,因而食之无味,夜不能寐。
他对一个朋友说:“我太累了!还不如当一个生产部经理。
”不久,他辞职了。
二戒疑人误事——曹操曹操胸怀大志,机智过人,但是因多疑而误事。
曹操患头疼病,请神医华佗为其诊治。
华佗说,要根除病患,需在头部开刀。
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故将一代名医囚于狱中。
一个企业管理者,疑心太重必会束缚下属手脚,甚至可能搞得人人自危。
办事人员有时为了示人“清白”而不得不降低办事效率,更谈不上创新,如此怎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戒办事繁琐——董曾董曾因办事繁琐,700余人死于曹操刀下。
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就需精简程序。
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董事长为了稳步发展,提拔了一个做事精细的人当会计,这位会计把科目从76种一下子增加到200多种,大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公司的业绩日趋低落,原来大家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和报表。
四戒骄傲草率——关羽关羽败走麦城皆因骄傲草率。
瞧不起东吴后起之秀陆逊,最终被杀。
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谦逊谨慎,一旦有了成就便自吹自擂,结果失败。
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做“百年老店”。
五戒贪图虚荣——刘表刘表虽踞荆州天险,自称“江夏八俊”,但胸无大志,不思进取,一事无成。
过去,很多国营企业的人瞧不起私营企业,认为国营单位有优越感,而今下岗、失业的多是“国营老大哥”。
六戒感情用事——刘备关羽死后,刘备报仇心切,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毁连营700里。
有两兄弟在一个场镇经营电器,虽是同根生但关系不好。
老二见老大冰箱生意特别好,心生嫉妒。
一天,听说老大进了一批冰箱,数量较多,于是老二也进了一批同样的冰箱,低于进价销售,结果造成老大冰箱积压,老二因此也使其它品种的冰箱滞销,旺季一过,两兄弟都亏损了数万元。
七戒机密外泄——全纪全纪是东吴的一个将领,因把机密泄露给父亲全尚,全尚把这个消息泄露给其妻而招来杀身之祸。
当代企业家必须有极强的保密意识。
否则你的智慧、技术等就会被他人利用。
一个捡垃圾的人专门到各大公司周围捡废纸,并将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卖给该大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中牟利。
很多公司因此而招致对手的打击,却不知其中的原因。
八戒不听劝阻——马谡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
因马谡不听王平劝阻,自以为自幼熟读兵书,将兵士屯于山上,后被司马懿用火攻。
失了街亭,掉了脑袋。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推出一种“品脱”汽车,当时有人指出其不足,但福特主要负责人不听忠言。
第一年虽然卖出40万辆,但顾客使用一段时间,发现了该车的毛病,并有好几辆车出事,福特公司卷入上百件诉讼案件中,后来,公司不得不把150万辆“品脱”车收回。
九戒一蹶不振——徐庶徐庶之才不在诸葛亮之下,然而因母亲自缢,悲愤万分,从此一生庸庸碌碌。
有个部门经理被总经理在早训的时候批评了几句,就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没有前途,终日酗酒,一事无成。
与此相反的案例是史玉柱,尽管当初事业失利让他负债上亿,但他仍东山再起,不但还清所有欠债,还建造了今天的脑白金王国。
十戒心胸狭窄——周瑜周瑜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日本井观公司一直使用一家公司的沙子。
一次,由于井观公司与供应沙子的公司闹了一点小磨擦,井观公司主管决定禁止使用该公司的沙子,由此,导致井观公司质量下降,用户不满。
井观公司后来领导班子总结说:“因领导人心胸狭隘,我们走了十年弯路。
”本以为《水煮三国》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恶搞古典名著类, 仔细读来,却属经济“管理学”范畴,虽对经济管理隔行如隔山,然却不忍释卷,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作者巧妙地借三国人物为载体,把曹操、孙权、刘备写成三位总裁:曹操——得天独厚、实力强劲、产品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大公司的总裁;孙权——子继父业、依据特色、固守一块市场伺机扩张的中小型公司的总裁;刘备——艰苦创业、白手起家、迅速崛起的新兴企业的总裁。
经戏谑、调侃的文笔,作者将一系列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营销学的理论观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谈笑之中引出至理名言,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管理学”变得妙趣横生,而在开怀一笑中我也受到很多启迪,获益颇多。
在此我就把这个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的现代职场谋略学之“必杀技”介绍给大家一起学习。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概括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谋略家们的智慧精华。
而我觉得用它来说明《水煮三国》在谋略学上的创举也颇为贴切。
纵观《水煮三国》中阐述的市场谋略学,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职场创业的生存谋略;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谋略;三是团队互动的交际谋略;四是料敌制胜的营销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