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如何进行移风易俗的?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1.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提倡节俭;禁止买卖婚姻。
(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
(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联系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
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各自产生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典型试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
(2分)
(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
(2分)(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2分)
(3)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2分)
(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
(任答4点,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