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1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二、初解诗意。
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课堂导学】一、分析鉴赏。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拓展探究。
1、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2、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2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课后训练】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
“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
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6、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7、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9、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越中览古》(第3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1、【素材积累】一、片段素材。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登高》)◆我喜欢这样三句话:“没有比双脚更长远的道路”,“没有比心灵更宽阔的天空”,“没有比生命更高峻的山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飞扬,奇迹就可以在天地间熠熠生辉,这是我品读古代登览诗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登览诗从来就不仅仅是写一种心力交瘁的形体攀登,它更多功能是展示一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激情人生,张扬一种至大至刚、雄劲超迈的人生态度,暗示一种沉潜内敛,蓄势待发的智慧生存。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此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
前六句多角度、多侧而烘染泰山的高峻雄伟。
结尾这两句诗写得极富生发性和象征意义。
它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自信满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展示了诗人鼓舞生命风帆,张扬自由大旗的人生豪情。
(《登高》)◆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
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你是这么一位诗人,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你“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然而苍天弄人,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兵荒马乱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
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
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
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
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
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浣花溪畔落沙鸥》)◆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