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③思考: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④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阔岸、平野、大江——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
【教学流程】
1、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2、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艺术书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①“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②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⑤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效果: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手法:直抒胸臆对比
4、小结: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3、赏析文本
(1)通过“旅”字看背景: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5、、拓展延伸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①“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②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旅夜书怀(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一应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应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