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0
(1)为肥甘(饮食)不足于口与?轻暖(衣服) 为肥甘(饮食)不足于口与?轻暖(衣服) 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宣王 ?(《 齐宣王》 不足于体与?(《孟子 齐宣王》) 四海之内(的人),皆举首而望之。 ),皆举首而望之 (2)四海之内(的人),皆举首而望之。 孟子·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孟子 滕文公下》)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 造的酒)。(曹操《短歌行》 )。(曹操 康(造的酒)。(曹操《短歌行》) 无丝竹(音乐)之乱耳,无案牍(公务) (4)无丝竹(音乐)之乱耳,无案牍(公务) 之劳形。 陋室铭》 之劳形。《陋室铭》
6
(二)比喻三要素 • 一个比喻要有:1.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 一个比喻要有:1.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 2.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 3.它们两者之 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 理;2.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3.它们两者之 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但有某 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但有某 种相似点。 形式上则有: 1.本体 2.喻体 本体; 喻体; 种相似点。 形式上则有: 1.本体;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词。 其翼(本体) 比喻词) 3.比喻词。 如“其翼(本体)若(比喻词) 垂天之云(喻体)。 )。” 垂天之云(喻体)。” (三)比喻的分类 •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隐现,比喻分为: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隐现,比喻分为: 1.明喻 三要素同时出现。 明喻: 1.明喻:三要素同时出现。如: •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 如点漆。 北征》 如点漆。《北征》
9
三、代称(借代)(换名) 代称(借代)(换名) )(换名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借 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体”。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 右擎苍( )。” 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是本体,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犬”、“鹰”是本体, “黄”、“苍”是借体。 是借体。 代称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二)代称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分为“旁借” 对代”两类: 的关系,分为“旁借”和“对代”两类: • 1.旁借: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旁借: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它的方式有4 :(1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它的方式有4种:(1)以 特征、标记代;( ;(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特征、标记代;(2)以处所或所属代;(3)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 ;(4 以质料或工具代。 者或产地代;(4)以质料或工具代。如:
4
2.暗引(引文):即不指明引文出处,只引原 暗引(引文):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如: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岳阳楼》 (1)“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岳阳楼》 先王以至日闭关, (《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复 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论语 子罕》 子在川上, 子罕 子在川上 不舍昼夜。’”) 夫!不舍昼夜。’”) 其末也,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3)“其末也,庄周以荒唐之辞鸣。”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 《送孟东野序》(《庄子 天下篇》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古代汉语的 修辞方式
1
一、 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 1、 修辞、修辞学 修辞、 中国大百科全书》 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 语言活动。 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 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 2、 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 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7
2.隐喻(暗喻):不出现比喻词。表达形式有: 2.隐喻(暗喻):不出现比喻词。表达形式有: 隐喻 ):不出现比喻词 • A.用判断句形式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教材P.300 。(教材P.300) (2)曹公,豺虎也。(教材P.300) • B.用本体和喻体并列形式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 。(《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滕王阁序》 。(《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C.喻体、本体按状中结构组合 喻体、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苏秦始 。(《 (2)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 苏秦始 连横》 连横》)
3
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让读者自 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 去体会。 去体会。如: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北征》)(陶渊明 。(《 (1)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陶渊明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 。(陆游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 苏秦说秦失败,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二)引经 •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以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 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 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引 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 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 明引(引言),即指明作者、或篇名, ),即指明作者 1.明引(引言),即指明作者、或篇名,引用原文或原 话。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 季氏》 语·季氏》 季氏 (2)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谚曰: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2
一、引用 • “引用”,就是引用古人的言论或事迹来增强言语的 引用” 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 引经” 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和“引经”。 引事(稽古、用典) (一)引事(稽古、用典) • “引事”,即考古,就是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 引事” 即考古, 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 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用 即引用古人的事迹。)有明用、暗用两种: 。)有明用 典,即引用古人的事迹。)有明用、暗用两种: 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 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 李斯,相也, (2)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刑;……(同上) (同上) 盖文公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3)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同上) (同上)
5
二、譬喻(比喻) 譬喻(比喻) • 譬喻就是“比喻”,一般叫“打比方”。即在描写事 譬喻就是“比喻” 一般叫“打比方” 物或说明道理时, 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常见的事物或道 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 比者, 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说 物也。 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 善说》 苑·善说》有段话讲得很精彩: 善说 有段话讲得很精彩: •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 客谓梁王曰: 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 能言矣。 王曰: 明日见,谓惠子曰: 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 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 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 此而不知弹者, 弹之状若何? 应曰‘ 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 如弹。 则谕乎? 王曰: 未谕也。”“于是 于是, 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 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 则知乎? 王曰: 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 可知矣。 惠子曰: 夫说者, “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 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 无譬’ 则不可矣。 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王曰: • 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 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 知之。 知之。”
11
2.对待:借体与本体(文中所说事物)有相对待的关系。 对待:借体与本体(文中所说事物)有相对待的关系。 它的方式也有4 :(1 部分代整体;( ;(2 它的方式也有4种:(1)部分代整体;(2)特指代 ;(3 具体代抽象;( ;(4 结果代原因。 泛指;( 泛指;(3)具体代抽象;(4)结果代原因。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 。(《 采葛 采葛》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采葛》) 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谁 与为不善?( 孟子·滕文公下 ?(《 滕文公下》 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 ),天下莫强焉。(《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 上》) 饮食男女(男女关系),人之大欲存焉。( ),人之大欲存焉。(《 (4)饮食男女(男女关系),人之大欲存焉。(《礼 礼运》 记·礼运》) 礼运 汉皇重色思倾国(佳人)。( 长恨歌》 )。(《 (5)汉皇重色思倾国(佳人)。(《长恨歌》)
相关主题